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米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虫

米虫指大米里的蛀虫,学名为米象,又称象鼻虫。常在谷物中被发现,因为繁殖速度快,为谷物中主要的害虫之一。

后被引申为一天无所事事,只知道依靠父母的人。由于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以抢注域名发财的人,为人们称为网络米虫。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米象

分布区域; 南方

亚   种; 亚虫系列

亚   目; 多食亚目

别   称; 象鼻虫

界; 动物界

族; 虫

目; 鞘翅目

科; 象鼻虫科

拉丁学名; CaesalpiniasepiariaRoxb

纲; 昆虫纲

亚   科; 多食亚科

亚   纲; 有翅亚纲

简介

米虫学名为米象, 常在谷物中被发现,因为繁殖速度快,为谷物中主要的害虫。

特征

卵:约长0.6mm,乳白色半透明,外形为长椭圆形,一端稍大。 幼虫:体长约2.5-3mm,身体为乳白色,头部淡褐色,口器黑褐色。无步足,腹部肥大但腹面平直,背部弯曲如弓形,有13节体节,各节有许多横皱纹。 蛹:幼虫在成蛹前,胸节会膨大而腹节缩小且伸长,此时色为乳白色。成蛹后长约2.9-3.7mm,初化蛹时呈乳白色,吻下弯贴于胸部下方,头胸腹三部区分明显,触角、翅及足均裸出。 成虫:体长约2.5-3.5mm,呈圆卵形。头小,口吻细长如象鼻,雌虫的口吻较细长,稍向下弯曲,有光泽。雄虫口吻较粗短,不弯曲,吻背有纵向隆起线及明显小刻点,无光泽。触角呈膝状,前端如棒状,前胸较头部宽大,翅鞘与前胸背部密布圆形刻点,翅鞘上有2-4个浅红或橙黄色斑纹。

习性

米象每年约有8~9个世代,一世代约20-50天,在高温下繁殖较快,32℃时一世代只需25天。成虫平均寿命达3个月,几乎以稻米为食,因而得名。

米虫除了以稻米为食,还以别的豆类为食;比如晒干的绿豆、黄豆、红豆、黑豆等等。

米虫吃完周边的食物以后,就会根据自己的嗅觉,往别的有食物的地方飞,所以一般都人都会发现,只要其中一样食物有了米虫,周围的食物也难于幸免吗?

成虫用口器将糙米啮成深孔,并产卵于孔内,通常1粒谷粒产1卵,数量依谷粒大小而异,在谷中亦曾发现虫卵。幼虫孵化后以谷粒为食,将谷粒蛀穿成弯曲隧道,并逐渐啮成中空,虫粪则排于谷粒外。幼虫在米粒中结蛹羽化为成虫后具有飞翔能力,便会离开并开始交配。

在大米和面粉中生活的米虫一生都不要“饮水”,也吃不到含水量丰富的食物,可它们仍能正常生活,其原因是米虫在代谢中产生水。

米虫喜欢煤气味道,有时会钻入煤气灶出气口结网……

米虫在低温时进入假死状态,恢复正常体温后恢复活行,所以大米不能放入冰箱储存。

近缘种

为人熟知的同属物种 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1855) 2.1–3.5mm,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Sitophilus granarius (Linnaeus, 1758) 3.0–4.0mm,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Sitophilus linearis (Herbst, 1797) Sitophilus rugicollis (Casey, 1892)

南方人以吃大米为主,因南方气温高而很容易生虫。家里的大米每年7、8月盛夏季节,在家中的米缸里常出现芝麻粒大小的米蛀虫。如果仔细看看这些米蛀虫,就可见到小虫身体很坚硬,圆筒形,棕红色。在放大镜下看,就更有趣了,它在头部前面长了个与大象鼻子一模一样的喙。因此,又称它是象鼻虫。米虫里的象鼻虫有两种:玉米象与米象。

这两种虫喜欢往角落里躲藏。所以在米的表层我们一般不易发觉它。它们的成虫有装死性,一碰就装死不动。成虫食性较广,谷类、薯类以及干果、药材等都吃。它们的幼虫乳白色、柔软、身体肥大,喜欢蛀食米粒,我们在滔米时受蛀食而浮在水面上的米粒,就是它们所蛀害的。

社会现象

一种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和经济高增长、生活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的青年阶层中产生。在台湾有时会被媒体当成宅男滥用,香港人(18岁以上的人)滥用更为严重,容易造成与专业的御宅族混淆不清的情况;在香港则称之为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在美国称为归巢族(Boomerang Kids),意指孩子毕业又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的照顾及经济支援;在中国大陆被称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财产生活;在台湾则被常称为米虫,早期也有人戏称其为家里蹲。[1]

参考文献

  1. 米虫的繁殖方式, 360问答 ,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