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脂古城老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脂古城老街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米脂古城老街,距今已有近千年辉煌历史。三水环抱,两山俯瞰,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楼台亭榭,古刹高墙,涧水绕合,固若金汤,陕北民众称其为宝城。古城北有大顺皇帝李自成的盘龙山行宫,西有美女貂蝉的出生地貂蝉洞,南有民国总统徐世昌亲笔所书的“古银州”摩崖石刻。米脂老街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基本内容

中文名:米脂古城老街

特点:石板和石片随不同地形坡度

组成:东大街、北大街

色彩:古朴而又富有情趣

简介

米脂古城老街是由十字街连接的东大街、北大街组成,其他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两侧,成不规则网状,形若凤凰单展翅。古城内地面石板和石片随不同地形坡度,或平铺,或竖铺,各具特色,古朴而又富有情趣。古城老街是整个古城聚落的主要街巷景观,店铺林立,众多保存比较完整的窑洞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大街的两侧。

历史

米脂古城作为县治所在地,已有近千年历史。北宋出现小村落,名曰惠家砭,宋太宗时筑毕家寨,宋宝元二年(1039年)更名为米脂寨,崇宁四年(1105年)改称米脂城。米脂窑洞古城元代从上城开始(今日的马号圪台和城隍庙湾等处)发展,有上城巷(原魁星楼下)、城隍庙路古西门街(今北街小学南)、小城畔路。自元泰定三年(1326年)起,经明洪武六年(1373年)、成化五年(1469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六年(1573年)的多次修葺修筑,古城基本形成。

格局

米脂古城老街两侧以“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主格局,在全国最具典型性。以十字街为中心形成的古城老街(东大街、北大街)保存得古色古香,几百年如一日,铺面林立,商贾云集。东大街的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小巷子、石坡及马号圪台、市口巷、北城巷、西城巷等巷道,格局未变名称未改,风貌依旧。街区内的窑洞形式多样,有土窑、接口窑、方口窑、石窑和砖窑,有高家、杜家、常家、冯家、艾家等众多的明清窑洞四合院、套院,布局巧妙、工艺精湛、装饰考究。街区内有观阑门、柔远门、商业古街、石铺巷道;有大顺帝李自成当年做驿卒的马号圪台、草场等遗址;有文庙大成殿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米脂女校;有布衣作家李健候、秦腔泰斗马健翎故居……

建筑

米脂古城老街承载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散发着古老的历史信息。

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门,青石板(块)铺街道,长约340米,宽2.5至7.8米,两侧建筑多以住宅为主,体现出大户商家、官宦人家的气派。

柔远门位于北大街北端,南距十字街约340米,为米脂古城北门,是至今仅存的城门。城门用錾刻直条纹块石包砌,内用黄土夯筑,总面阔14米,总进深8.6米,高7.5米,门洞宽3.5米,占地120平方米。南北为拱券通道,以三券三拱高低不同的拱券洞连接而成,北拱门额上石匾镌刻“柔远”二字。城门顶原建二层歇山楼阁,毁于20世纪40年代,后建硬山式城楼,2001年坍塌。

盘龙山古建筑群(大顺帝李自成行宫)坐落于古城一条街最北端柔远门外盘龙山南麓,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7处主体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依山造势,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有关李自成的最重要的文物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文物、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山古建筑群内设米脂县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三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35件,主要陈列以李自成纪念馆为主,同时设有“李自成评述馆”“东汉画像石精品展”“米脂婆姨史迹展”。

北大街51号,为典型的明代四合院,成化年间初建,清代多次补修。据说是明代驻守边疆高庆的后人修建,明五孔带廊窑,东西四柱三间厢房,倒座厅房,室内有“树德务滋”木匾一块,瓦对两副。

北大街45号是高家大院,大厅门当书“彦头□□”“署米脂县知县□□□……”,二门的门当上书“元贡”二字,墀头墙上书“大富贵, 亦寿考”篆体,二门进去是石头隐壁,装饰精美、图文并貌。基座为束腰须弥座,壁顶采用房屋顶的形式,壁身高浮雕人物、梅、竹、松等,正面阴刻行书“映户雨风静,当轩星月临”,左刻行草书“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一毫而莫取”,右刻行草书“榆寒而秀升瘦而寿石文而丑是之谓三益之友”。

北大街25号是明代艾家四合院,正面五孔窑洞,硬山式尖山顶,仰瓦屋面,窑面开窗比一般窑洞小得多。这五孔窑洞为一进五开,都用土渣碎石所砌,其中第二孔、第四孔是三券三拱,窑后墙有通往后院的通道,窑脸的正中署“惠迪吉”。

东大街由十字口至东门,青石板(块)铺街道,长约480米,宽4到11米,街区风貌保存最为完整。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多数形式为硬山式砖木构架瓦房,单脊双坡,石砌台阶,清砖山墙,檐下板扇门面,进深3.8米,面阔3至5间。民居紧靠城墙,街北由东而西纵列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横斜小巷子。其中,东大街6号歇山顶重檐二层阁楼、东大街3号二层重檐阁楼为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保存比较完好,这两处与整条街的风格有异,对研究米脂商业历史文化有很大的价值。

大街19号是“斌丞图书馆”旧址,有林伯渠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四日题写的馆名刻石。

东大街24号,西距十字街口中心约150米,为二进式四合院布局。二进院由正窑三孔、两厢房各三间及耳房各一间、二进垂花门组成;一进院由东西厢房、倒座房、一进门楼组成。两院与大门组成封闭院落,占地面积638平方米。

东大街34号,大门砖砌夹石,门额上浮雕有五角星,木板门扉。四合院分上下两院,上院外观12柱11间悬山顶,每间内部建有半孔窑洞,这一建筑风格在陕北较罕见,山墙上菊花祥云山花雕刻非常精致。

东大街小学前院门庭,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巧匠马兰芬领工修建,它打破了传统古建的格式,是古城修建的第一座仿西式门庭。门庭采用砂岩条石台基,青砖砌5面三段的立体隔柱6根(砂岩柱基),柱顶砖砌宝瓶,柱间砖面墙5间,上下嵌矩形框,中为门洞,门上方为砖饰旗徽图案、花瓣顶。总阔为17米,高为8米多,背面为窑洞。

东大街小学院内的文庙(孔庙)大成殿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由原址上城文庙(建于元皇庆二年即1313年)迁至下城东街时重建。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建筑,梁上记有“乾隆三十二年、五十年、嘉庆十八年重修”字样,为歇山顶四阿殿庑式建筑,占地194.4平方米,面阔5间10米,进深2间5.5米,七步架大木梁柱,柱高2.4米,殿前月台长12.5米,宽7.65米,四周有石雕围栏,垂带踏步之间是石雕龙纹御路。

常平仓位于石坡25号,是光绪十二年由知县骆仁主持修建的粮仓,南北长约68米,东西宽约36米,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常平仓始设于元代,明代改为预备仓,到清代复设常平仓,民国改为征收粮赋院。1912年至1939年为国民政府(第二科财政所)驻地,1940年至1942年为共产党和国民政府联合政府驻地,1943年至1958年为米脂县人民政府驻地, 1979年至今为米脂县委党校。2007年6月被榆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管理

米脂古城老街(东大街、北大街)内的柔远门、大成殿、杜斌丞故居、常平仓先后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常平仓被榆林市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米脂窑洞古城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政发[2008]45号)。2009年7月30日,《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经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执行,使米脂窑洞古城保护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渠道。

古城宣传推荐取得突破性进展。西安电视台制作了上下集专题片《印象米脂》,在西安电视台《关注》栏目播出,影响广泛,收视良好。《陕西日报》(2009年2月2日版)陕北观察专版以《探访米脂窑洞古城》为题全面介绍了米脂古城,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认为:“米脂窑洞古城是中国建筑环境文化艺术中不能少的一个项目,希望把窑洞古城做成国家项目。”西安美术学院吴昊教授编著的《陕北窑洞民居》对米脂古城及米脂窑洞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介绍。

米脂古城老街的管理主要以城建部门为主,文物部门和街道社区管理为辅。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经济的理念,以“城即景,景即城”的指导思想,保护开发利用好古城老街,充分彰显米脂特色文化,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具体对策有:

进一步加强对古城一条街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把米脂古城打造成榆林市品牌旅游区,形成文化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编制“米脂古城专项保护规划”,挖掘古城价值,制定保护方案,对古城进行整体保护;二是将古城整体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千方百计争资引资融资,把古城保护好,开发利用好,使千年塞上古城旧貌变新颜。

充分调动广大居民保护古城老街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居民参与古城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政府出一点、居民集一点或政府整修街巷,居民维修庭院的办法,引导鼓励广大居民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古城。

将古城老街投入保护与管理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原则下采取局部重点保护与整体风格一致的措施,按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顺序进行保护古城老街。首先是“点”的保护,要重点保护有价值的院落和单体,使整个聚落环境中有一定数量的突出点和观赏点。其次是“线”的保护,这里的“线”就是指街、巷,这是古城老街的价值与面貌的关键性内容,保护好这些“线”性因素,也就是基本保护了米脂古城的特色形态,同时还要对其邻近的街巷进行改造,保持古街道的延展性和扩大古街道的范围。最后是“面”的保护,主要指民居聚落的整体环境、古街道与其临街古院落组成的组团以及突出点附近的建筑与环境。在米脂古城老街中,东大街组团、北大街组团由于其整体的群体关系较强,可以采用“面”的保护形式。[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