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山水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山水庫
圖片來自搜狗

米山水庫位於山東省文登市區以西5千米、母豬河中上游,1960年建成。為威海境內最大的水庫,也是威海市境內最重要的淡水供應水源,是南水北調工程山東段的最東端。米山水庫兩岸山嶺起伏,景色秀麗.庫水清澈.環境幽雅。[1]

水庫概況

米山水庫是50年代末按照以灌溉為主進行設計和興建的大型水庫,1960年建成並開始蓄水。水庫總庫容2.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07億立方米。 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07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4萬公頃。灌區南北長約50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地面高程10~40米。乾渠沿等高線布置,全部為環山渠道。灌區內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花生為主,是文登市主要商品糧生產基地。

水庫上游有米山、苘山、汪疃、界石4個鎮,庫區內拆遷涉及5個鎮17個自然村,控制流域面積440平方千米(占母豬河流域面積的35%),其中山區25%,丘陵75%。水庫百年一遇洪水時,淹沒面積為31平方千米。流域形狀為扇形,平均寬度19.1千米。支流分布為單幹多支型,幹流平均坡降1.53‰。 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閘)、放水洞、電站等主要建築物組成。水庫大壩為黏土心牆砂殼壩,長950米,壩頂寬8.5米,壩底寬121米,最大壩高20.89米。 [2]

水庫效益

自水庫灌區建成後,農業生產條件得以極大地改善,不僅使大面積的低產田變成高產田,而且把幾萬畝濱海鹽鹼灘改造成高產穩產農田。為此先後投入600多萬工日,900萬餘元資金,配套干、支、斗渠163條287 千米,修建渠系建築物1 552座,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1.07萬公頃,農業生產從一年一作改為兩年三作或一年兩作,複種指數達到1.86,農業生產的作物品種、種植結構、耕作制度都與優越的水利條件相匹配,據統計,灌區開灌至今的30年中,共向農業供水14.3億立方米,灌溉農田29.1萬公頃次,年平均灌溉水量為2800萬立方米 (其中灌溉比較正常,效益比較顯著的70年代年均用水量4000萬立方米),年實灌面積曾達到1.13萬公頃。 近年來,威海、文登兩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對水的需求急劇增長。由於兩市地處山東半島東端,水資源貧乏,因此米山水庫就成為兩座中、小城市賴以生存的主要水源地,文登區的調水工程從1989年起步到現在已發展到日供水10萬立方米,年供水1800萬立方米,威海市日供水5萬立方米的一期調水工程1996年元月已建成通水,二期日供水5萬立方米的調水工程也已投入運行,米山水庫向威海市的調水能力達到日供水10萬立方米。米山水庫向文登、威海兩市的年供水量達7000萬立方米。

引黃調水工程與米山水庫

膠東地區工程威海段已於2010年7月破土動工,年內完成主體工程。按計劃,2011年10月份,黃河水流進位於文登區的米山水庫。威海市每年調水量3650萬立方米,極大緩解了威海的水資源緊缺局面。 該工程威海段全長約10.6千米,從威海市界石鎮與煙臺市牟平區龍泉鎮交界的臥龍隧洞出口起至米山水庫,除340米的暗渠外,其他部分為壓力管道,其中臥龍隧洞工程已於2007年2月貫通,暗渠工程已於2009年12月竣工,2010年實施管道工程建設,年底前完成米山水庫以上的主體工程,2011年10月份,黃河水引調至米山水庫。 2010年,威海市區日需水量在12萬—18萬立方米之間。據威海市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周守平介紹,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每年可為威海調水3650萬立方米,主要用於工業用水及城市供水,逢降水較少年份還可增加調水量。威海人均實際占有水資源量目前只有539立方米,不足全國水平的1/4,調來黃河水將徹底改變「膠東之水天上來」的單一水源狀況,緩解威海的供水危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