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桓翱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答桓翱问中文词语,该典故出自《通典》。[1]
桓翱问汜阁云:「久丧不除者,为当众子尽然邪?故质焉耳。」答云:「昔尝送郑君到代陵,代陵有人,其父死,不得其尸,其子行丧,随制降杀。阁与亡者相脂而往吊之。还问郑君所驳异义之事。不孝莫大于无后,终身不除,此为绝先人之统,无乃重乎?郑君答云:「庶子自可摄祭。阁覆云:「无庶子当何以?又答云:『族人可以其伦代之。』阁覆言,又云:『无族人云何?』则不复相答。推此而详,但使一嫡子不除耳。」(《通典》一百三。)
《通典》,“十通”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全书共两百卷,内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通典》是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