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周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筐》是中國當代作家周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筐
小時候,老家的院子裡總少不了幾隻雞鴨,一兩隻牛羊,院子東南角上,還有個蘑菇樣的窩,裡面總有幾隻可愛的長毛兔。於是,每天放學後,我都要背着爺爺編的荊條筐,去村外的長堤上割草。豬最愛吃軟軟的豬圈草,雞鴨的菜要剁碎才好,給牛羊的草就可粗糙些,我那幾隻可愛的小兔子,當然要給它們精心挑選最鮮嫩的草了。
割草回來,不論筐里有多少草,父母從不呵斥,但若是哪天背回的多,父母也會笑着誇獎幾句。這樣,我可以不用像別家的孩子那樣,為了矇混父母,在筐里支上些柴棍或者故意弄暄騰些。草多,就多往雞鴨面前扔一些,草少就少扔一把,反正這些活物還需要餵些糧食的。沒有父母刻意的要求,倒使我格外喜歡背着筐去拔草,順便看看夕陽,看看麥田。無須特別勤勉,也無需有心偷懶,家裡那些活物都等着我呢。那筐里,盛着每天的惦記。
長大了些,放下草筐,進了學堂。每天從課堂上、書本上學到一些新東西,就像割回一筐肥美的草一樣高興,只是那時候還小,並不知道那些盛進筐里的草該餵養哪些活物,只是因為歡喜,因為喜歡那樣的過程,而不停地割着。小學時,總是毫不費力,就很輕易地把老師的所教全都吸收,和那些弄虛作假的夥伴們相比,學習成績自然要好些。後來,進了中學,到了鄉中學,我,一個有點孤僻的小巧女生,總是顯得有些落寞,學習上也不能總是名列前茅。一次數學測驗,竟然得了不及格,於是,更加自卑。若是課下看到老師走過來,就會遠遠地躲開。但那時,學了就學了,不學就不學,不必為了誰去學,也不必為了誰不學,自以為,學與不學,沒有人在意。如此,直到中學畢業。
那時畢業,意味着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回家務農,按照父母的說法,就是啃一輩子土坷拉;一條路就是考上中專,但最好不要去上高中,因為三年的高中後未必能考上大學。那時的莊戶人家,盼的是孩子能走出農村就行,不敢奢望更多。那年我在預選時成績很好,可預選後的一些變故讓我名落孫山。對於這樣的結果,知道是必然,但那天晚上父母徹夜的嘮叨,卻讓我深深記在心裡,可當時卻只是捂着眼睛,故作悔過狀,卻在指縫裡偷窺老屋裡的物什。
第二年,我如願以償,考上了一所中專,當錄取通知書在小村里傳揚時,父母臉上的驕傲讓我知道,原來我的筐子裡,還裝着父母沉甸甸的期待和如許鋪天的喜悅。
再後來,照例結婚生子,婚姻的筐里,裝了我的,也裝了他的,我望望他的,他看看我的,總有很多時候會撥拉來撥拉去,取捨不一。他非要把柴米油鹽裝滿,我非要放點空閒,他非要把時間精打細算,我卻要留點空閒好看看天邊的雲彩;他要放進一個毫宅的夢,我卻要一個短期旅行的計劃……我說他太小市民氣,他說我不切實際。爭來爭去,那人的力氣大,生生把我的工資納入他的發展大計,只給我一點零花錢供我製造浪漫。嗚呼,還說,要倆人都像我這樣,什麼時候才能住上新房子呢。可是我本不想耗費半生去住華屋,現在的房子,就挺好的啊。沒辦法,兩個人的筐啊,總得有人做點讓步,否則,就亂了。
其實,筐里裝啥,還是要自己說了算,才好,不要太重,也不要虛空,不用老張望別人的,筐子背在自己身上,只是自己的行囊。想想,終有一天,撒手而去,筐里裝的再多,也無法帶走。只問,此生,裝了多少美麗的心情?[1]
作者簡介
周霞,山東省威海人,出版散文集《退-步,雲淡風輕》《傾城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