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秀禾夜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笋秀禾夜蛾 学名:OligiaapameoidisDraudt 类属:鳞翅目夜蛾科
形态特征
雌成虫14-20mm,翅展36-48mm,复眼褐色。华成虫体长11-16mm,翅展30-39mm。体褐色,触角丝状,灰黄色。卵扁圆形,长0.7mm,初乳白色,后淡黄色。老熟幼虫26-40mm,浅紫褐色或紫灰色。头橙红色。蛹长11-21mm,雌蛹较大。红褐色。[1]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在浙江,2月初-4月初孵化,4月中旬-5月初转移到竹笋中危害,5月中、下旬-6月上旬幼虫老熟,6月上旬出现成虫,产卵越冬。
分布与危害
我国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可以为害刚竹、淡竹、桂竹、斑竹、石竹、水竹、红壳竹、乌哺鸡竹、苦竹等竹类。 幼虫蛀入笋内为害,被害笋大多成为退笋或成竹质量差。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及时中耕松土,科学肥水,合理砍伐,保持竹林适当密度,提高植株抗性,减少为害;注意竹林卫生,挖除退笋,铲除竹林以及周边杂草,清除竹林地面落叶和小枝,带出林外集中处理,破环该虫产卵以及越冬场所。
(2)药剂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