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草 (中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竹节草 (中药) |
竹节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竹节草CommelinadiffusaBurm.f.的全草。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之功效。
用于疮疖痈肿,咽喉肿痛,热痢,白浊,小便不利,外伤出血。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竹节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粉状胚乳目 科;鸭跖草科 属;鸭跖草属 种;竹节草 分布区域;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采集时间;6-7月 用 量;10-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别名 语音 竹节菜、翠蝴蝶、翠娥眉、笪竹花、倭青草、竹菜、鸭跖草、竹节草、竹蒿草、竹节花、黄花草、竹蒿草。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淡,性寒。
归经
归膀胱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
主治
用于疮疖痈肿,咽喉肿痛,热痢,白浊,小便不利,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小便不利:竹节草、车前草各60g。水煎当茶饮。(《全国中草药汇编》)
2、用于引产:(竹节菜)茎(除去叶片),剥去外皮,用75%乙醇消毒后,放入子宫颈内24小时(塞上消毒纱布以防药物脱出)。用量按怀孕多少个月就用多少条,每条长约5cm。(《广西民族药简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采集加工
6-7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节上生根(极少不匍匐的),长可达1米余,多分枝,有的每节有分枝,无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叶披针形或在分枝下部的为长圆形,长3-12厘米,宽0.8-3厘米,顶端通常渐尖,少急尖的,无毛或被刚毛;叶鞘上常有红色小斑点,仅口沿及一侧有刚毛,或全面被刚毛。蝎尾状聚伞花序通常单生于分枝上部叶腋,有时呈假顶生,每个分枝一般仅有一个花序;总苞片具长2-4厘米的柄,折叠状,平展后为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或浑圆,外面无毛或被短硬毛;花序自基部开始2叉分枝;一枝具长1.5-2厘米的花序梗,与总苞垂直,而与总苞的柄成一直线,其上有花1-4朵,远远伸出总苞片,但都不育;另一枝具短得多的梗,与之成直角,而与总苞的方向一致,其上有花3-5朵,可育,藏于总苞片内;苞片极小,几乎不可见;花梗长约3毫米,果期伸长达5厘米,粗壮而弯曲;萼片椭圆形,浅舟状,长约3-4毫米,宿存,无毛;花瓣蓝色。蒴果矩圆状三棱形,长约5毫米,3室,其中腹面2室每室具两颗种子,开裂,背面1室仅含1颗种子,不裂。种子黑色,卵状长圆形,长2毫米,具粗网状纹饰,在粗网纹中又有细网纹。花果期5-11月。 生长环境 语音 生于海拔200-2300m的溪旁、山坡草地阴湿处及林下。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现代应用 语音 用于治疗水肿,膀胱炎等小便排泄不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