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靄市古戲台下(尹文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端坐靄市古戲台下》是中國當代作家尹文策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端坐靄市古戲台下
在衡南,有一座清代古戲台,它位於松江鎮靄市村,始建於明末清初,坐西北朝東南,是一棟公共性獨體建築,典型的湘南民間文化娛樂設施。它磚、石、木結構,平面布局呈方形,整體寬三間,高二層,深二進,前為舞台後為化妝室,舞台為單檐歇山頂,小青瓦,卷棚封檐,檐板、梁枋、雀替及台面欄板雕卷草、花卉、瑞獸和戲劇人物故事等,戲台屏風圖案為三官大帝,即: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舞台左右牆上出長方形磚雕花窗,花窗之上從右至左行書「誰是我」、「我為誰」,寓意深遠。
戲台基部四周用長條形大石板圍砌,牢固美觀。前台地下鋪設青磚,台面鋪設木板,與地面架空,形成共鳴台腔,舊時台底四角還放置大水缸,以增強共鳴效果,故每當台上敲鑼打鼓時,10里外的高地仍可聽到響聲。
古代沒有麥克風和音響,戲曲演出的音響效果靠戲台上方的「藻井」起作用。演出時,藻井仿佛是一個共鳴箱,能使演員發出的聲音向上聚集,變得洪亮且圓潤,然後再將聲音反彈向各個方向,產生餘音繞樑的音響效果。
據說,在戲台未建之前,靄市是一個窮山僻壤之地,有「山高地薄,人蠢惡少」之稱。相傳有一年,一位乞丐來到靄市,三天都沒討到一頓飯,便氣憤地奮筆疾書一副對聯辱罵靄市人,上聯:「紙糊木馬,經不得風,淋不得雨,誰要?鬼要!」下聯:「泥制尿壺,裝不得酒,盛不得茶,啥用?球用!」當靄市的人民看到這副對聯,非常氣憤,決心在街上修建一座戲台,作為鎮街吉祥之物。戲台修建以後,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在戲台上唱大戲,以告天地、慰神靈,乞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老百姓生活富裕。
每次開演之前,古戲台四周的立柱上方都會燃起四盞紅色的燈籠,名曰「點燈」;燈亮之後,樂班的鑼鼓手還會使勁敲鑼打鼓一陣,叫做「邀鑼」……這些都是向鄉親們傳遞和預告當晚有精彩演出的訊號。晚飯過後,聞訊的鄉親們便會匆匆放下碗筷,提凳搬椅,三個一群五個一簇,趕集般向戲台方向涌去。
魯迅先生說:「中國是一個演戲的國度。」看別人演戲,也演戲給別人看,這種戲台情結已融入到中國人的骨血中。
作者簡介
尹文策,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