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理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空间结构理论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空间结构理论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的学说。
是在古典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的、动态的区位理论。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意义。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经济各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合理集聚与最佳规模,区域经济增长与平衡发展间的倒“U”形相关,位置级差地租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城镇居民体系的空间形态,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的相互作用,“点—轴”渐进式扩散与“点—轴系统”等。空间结构理论在实践中可用来指导制定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
- ↑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