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四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繪了邊疆郡縣夜晚鼓角聲聲、秋意濃濃的景象,以及由此引發的詩人深沉感慨。鼓角之聲在邊疆迴蕩,預示着夜晚的降臨,山川原野在暮色中更顯蒼茫;秋日的鼓聲仿佛從大地深處發出,悲壯而深沉,隨風飄散至雲端,增添無盡的悲涼之感。寒蟬抱葉靜默,歸鳥獨自遲飛,更添孤寂氛圍。詩人感慨於世間萬物聲音雖各異,但在這蒼茫大地上,自己的道路究竟在何方,流露出對未來的迷茫與思考。
原文
杜甫〔唐代〕
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
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
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
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
譯文
秦州四面都是鼓角聲,川原的夜晚即將到來。
深秋季節聽此聲感到大地都在震動,風把它散入雲層何等悲涼!
寒蟬悲戚地靜抱着樹葉,孤鳥遲遲未能飛回山間。
普天之下到處都是鼓角聲震,我究竟該去何處安身?
創作背景
《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此詩為組詩中第四首。
簡析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繪了邊疆郡縣夜晚鼓角聲聲、秋意濃濃的景象,以及由此引發的詩人深沉感慨。鼓角之聲在邊疆迴蕩,預示着夜晚的降臨,山川原野在暮色中更顯蒼茫;秋日的鼓聲仿佛從大地深處發出,悲壯而深沉,隨風飄散至雲端,增添無盡的悲涼之感。寒蟬抱葉靜默,歸鳥獨自遲飛,更添孤寂氛圍。詩人感慨於世間萬物聲音雖各異,但在這蒼茫大地上,自己的道路究竟在何方,流露出對未來的迷茫與思考。全詩以景寓情,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個人命運和時局的憂慮與思索。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