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禹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禹姓,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7位。2013年全國人口普查禹姓排305位。

禹(yǔ)姓:源於姒姓,出自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主要分布於山西,江蘇,甘肅省等地。

得姓始祖

大禹。禹姓姒,名文命。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先後開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澤,疏導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終於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業。帝舜將其位禪讓於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後。禹的後代子孫以先祖諡號為氏,尊大禹為禹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國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中國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中國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中國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中國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中國山東臨沂)。

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中國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中國江蘇南京一帶,此後作廢置的用途。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隴右堂。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愛民,吃一頓飯間因有公事急待處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頭因有公事要把頭髮挽起來三次。歷史上稱"一饋十起,一沐三握髮"。 惜陰堂:因大禹珍惜寸陰時間而命名。

此外,還有敦素堂。 [1]

研究考證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元和姓攥》稱:禹氏,夏禹之後,支庶以先祖諡號為姓。傳說禹為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親叫鯀,是黃帝的孫子之一,因治水不利被責。大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改變治水方法,終於將洪水制服。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選為繼承人。舜帝死後,禹繼位夏部落聯盟首領。

在大禹後裔中,禹氏一支以祖上的諡號為姓氏,稱禹氏,世代相傳。禹氏族人尊奉夏禹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附庸國鄅國,屬於以國為氏。鄅國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城北八公里處的南坊鎮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個封國,因是周公旦所封的夏後氏之裔,故稱鄅國(禹裔之邑)。後被魯國所滅。考古學家在鄅國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從兩周至漢朝不同歷史時期的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鏃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傳即為鄅子之墓地。

鄅國滅亡後,鄅子的後代子孫以國為姓,稱鄅氏,後來去邑為禹,稱禹姓。

源流三

源於回族。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陝西省安康市的恆口等地。

據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後嗣為其始祖所立墓碑記載:"始祖禹開雲,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順治年間,跋山涉水,來到興郡安邑(陝西安康),住在梅子鋪東、越河西岸(越嶺關)。"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禹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五

羽氏改姓禹,據《元和姓纂》上聲九虞稱:羽氏,河南,魏《官氏志》弗羽氏後改姓禹氏。

羽姓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拓跋部羽弗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羽弗部族人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為漢字單姓羽氏,後融合於漢族之中一些羽姓人將"羽"改為"禹是可能的。

源流六

萭氏,楀氏在古姓氏書籍出現,已經很難見到了,據歷史學家何光岳的見解此兩個姓氏都是禹姓的一支。 【注】何光岳 《夏源流史》 P102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