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地处武夷山脉西南段,为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源头,有“上游第一观”之称。[1]
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分为两个园区——冠豸山园区和赖源园区,总面积为104.67km2。 冠豸山园区内主要为丹霞地貌景观,密集的丹霞石墙、峡谷群、单面山峰丛和崖壁竖向沟槽极为发育,尤其是竹安寨景区的高密度石墙群、十分狭窄的流水侵蚀峡谷,为中国丹霞地貌所罕见。赖源园区的溶洞群是省内海拔最高的溶洞群,溶洞曲折幽长,洞内地下河流水潺潺,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石盾、石花、鹅管、边石坝、钙化池琳琅满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随着科普工作的展开,冠豸山地质公园成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科研教学基地,2009年被龙岩市科技局列为科普教育基地。
主要景区
冠豸山园区地层主要为白垩纪中晚期崇安组中冲积扇相的砾岩、砂砾岩,厚度1233米。其中规模宏大的石墙群、平地拔起的单面山峰丛、壁立千仞的丹崖赤壁颇为壮观。
赖源景区的幽琴洞、仙云洞、石燕洞等13个大小溶洞构成了东南沿海海拔最高的岩溶洞穴群。景区内的边石坝、石柱群、石瀑布等岩溶地质遗迹发育典型,岩溶系统复杂、曲折幽深、保持了原始自然状态景观。
公园简介
园总面积为104.67平方公里,由壮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地貌、丹山碧水、高山溶洞等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的冠豸山、赖源两个园区组成,公园内山水相依、动植物繁多,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是具有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科研科普等功能的大型地质公园,是福建省龙岩市首个国家地质公园 。 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有多样地球演化、地质过程的证据,保存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气候学、地貌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科研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
创建意义
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它的建立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它还为科学研究和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场所,是利用地质资源的一种新方式。此外,公园的建设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场所,促进连城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永续利用。
建设情况
从2008年开始,连城县开始启动冠豸山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以来,聚合力、大投入、重科研,始终坚持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以地质遗迹保护,突出科研科普,支持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坚持以打造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研科普教育基地为目的;坚持以保护优先、保护与科学利用并举,保护资源和提升资源品牌相结合的原则,主动保护好、建设好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 连城县高度重视公园的规划工作,选择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公园进行全面规划。
2010年9月,规划经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省级初审;同年11月19日,在国土资源部的主持下,以陈安泽教授为组长的国家专家组对该规划进行认真评审并原则通过。紧接着编制单位根据国家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认真修改完善,重新上报国家专家组审定。2010年12月28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批准了规划。2011年初,规划经连城县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实施,同时加紧公园建设。截至2010年11月24日,连城县已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用于创建工作。
围绕保护与利用,重点抓好标牌标识、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着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成石门湖码头改建,修建园区道路5.2千米,其中木栈道2.3千米;修建休憩庇护设施10余处,其中观光休息亭3处,新建旅游公厕4座。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地博馆的建设。地质博物馆设在连城县客家文化公园内,建筑面积1371.3平方米,总投资206.98万元。展馆利用实物、标本、照片、场景、模型以及声光电多种陈列方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馆内设科普影视厅。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主碑设在石门湖,副碑设在九龙湖。在冠豸山园区设立界碑125块,在赖源园区设立界碑45块,做到边界清楚,无土地及林权纠纷,无矿业权。完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园区设立指示性、说明(解释)性、规定性等各类标牌标识60余处。在公路、铁路、高速等交通路口均设立引导牌。编制了科学导游图;形成合理的科考、科普旅游线路。此外,还认真抓好导游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导游员、讲解员开展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工作。 2011年4月12日,福建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