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供祀神祭祖用的土地。即祭田。
解釋
1.天子祭祀地神。
2.供祀神祭祖用的土地。
3.即祭田。
古文獻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嶽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地神,稱為「地圻(qí)」,又作「地祗」,但古籍中常常訛作「祗」字。「社」,通常是主某一片土地之神。所以,《禮記·王制》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的說法。另外,陰陽家說,地中央曰崑崙,統轄四方大九州島;神州是九州島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島,即中國的九州島。漢代經學家也有分地神為崑崙之神與神州之神的說法。
周代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舉行的祭典。水澤,即以水環繞;方丘,指方形祭壇,古人認為地屬陰而靜,本為方形。水澤、方丘,象徵四海環繞大地。祭地禮儀與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瘞埋,即祭後挖坎穴將犧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犧牲取黝黑之色,用玉為黃琮,黃色象土,琮為方形象地。
祭地禮儀還有四望山川(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為祭,遠望而祭之,則名曰「望」。)、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出處
1.天子祭祀地神。
《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
《詩·大雅·雲漢》「上下奠瘞,靡神不宗」 毛 傳:「上祭天,下祭地。」[1]
2.供祀神祭祖用的土地。
引《戰國策·東周策》:「趙 取 周 之祭地, 周 君患之。」
3.即祭田。
引《紅樓夢》第九二回:「或是祭地,或是義莊,再置些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