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來之助(理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神來之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神來之助》中國當代作家理洵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神來之助

世間難盡偶然得之之趣。李世南在日記中記錄說,秋風驟起,涼氣襲人,心中忽有殘菊凜凜然焉,於是鋪紙磨墨,「捉筆以枯墨斬釘截鐵寫枝葉,待畫黃花,偶見碗中剩藥,即興蘸藥寫之,色焦黃而偏冷,中沉澱而外暈,效果奇佳,非顏料可比,大喜。余撫掌曰:人莫知吾此色為何物,若仿,只需嗅有無藥味即可辨真偽也。言罷擲筆大笑。」

這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偶然得之的神來之趣,它所帶來的藝術快感不亞於搞書法創作的人覺悟到了錐畫沙與屋漏痕,亦可與王羲之看見了鵝、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所獲得的愉悅相媲美。汪曾祺作畫時亦曾有這樣的偶然之得,他的文字中就不止一次地說過為某某人畫畫,順手以菜葉汁設色,以牙膏設色的得意。這時你並不會覺得鄙俗,只是覺得藝術家的創作真是如有神助,無所不能。亦讓人腦洞大開,覺得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時感覺上又有一種藝術回歸到了原始姿態的朗然。

翟旭鵬上北京,進了一家菜館,見店裡的一道菜名為「招牌臭鱖魚王」,忽然不認識這個「鱖」字,於是在朋友圈中發言說,「桃花流水鱖魚肥,想不起來,上學時語文課本里這個『鱖』字念啥音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是唐詩人張志和《漁歌子》中的句子,亦應是有關「鱖魚」最有名的句子了,據說《漁歌子》詞牌最早亦是見於這位詩人的文字中的。大致「鱖」字,好多人記不來讀音,大多秀才識字念半邊,讀作「jué」,當然沒有錯,不過專有於「鱖魚」,是讀作「guì」的。「鱖」字從「魚」從「厥」,組合起來,自然有它的道理,「厥」意為「上半身憋氣發力」,引申為「欠身」,所謂「鱖」,亦即「背部隆起之魚」,和它的型制是熨帖的。由此亦能看到中國人的聰明。

有關鱖魚,手頭正有鄭培凱的一篇文章《清蒸桂花魚》,亦說到「鱖」字的讀音問題,又連及桂花與桂花魚,倒亦有神來的偶得之趣。「鱖字難讀,在菜單上就成了桂魚,再為了創造字面上『秀色可餐』的氣氛,加個『花』字,就成了桂花魚,可說是廣東人的花頭。」原來「鱖」字還有這麼多的說頭,「桂花魚」果然要比「鱖魚」看起來有趣得多了。

藝術源於生活,偶然的神來之助,常常會超出固有的規律的界限,把生活的質樸的一面巧妙地展示在人們面前,引起藝術家的覺悟,使它藝術化了,亦能讓普通的讀者會心一笑。 [1]

作者簡介

理洵,字安父,別署新雨堂,書評人,作家,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