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璋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璋如
出生 1902
河南偃师
逝世 2004.3.18
国籍 中国
职业 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
知名作品 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考古年表中国的远古文化

人物简介

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石璋如张邃青教授开设的特色课“中州文化史”特别感兴趣,因为张教授往往把最新的考古知识运用到课堂上。期间,董作宾傅斯年在学校所作的有关殷墟发掘、甲骨文及文物考古知识的专题报告也影响了他,促使石璋如走上了田野考古与考古研究的道路,成为早期殷墟发掘的骨干、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安阳殷墟考古挖掘开始不久,根据省政府与中央研究院达成的协议,河南省高校可以派学生参加殷墟考古实习,1931年,河南大学选派实习生石璋如等同学参加了殷墟发掘,石璋如自己参加了第4至12次发掘。他与郭宝钧共同主持了第13次发掘,著名的甲骨宝藏127坑就是这次发现的,127坑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这一发现为甲骨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他与梁思永共同主持了第14次发掘;独自主持了第15次也是抗战前最后一次发掘。石璋如前后共12次参加或主持殷墟发掘,在为时10年历经曲折磨难的15次殷墟发掘中,他是坚守时间最长、参加与主持次数最多的一人,被誉为中国考古学泰斗,殷墟发掘的“活档案”。 [2] 他是一位“一生唯一念”的学者,70余年专心致志于考古工作。其主要学术贡献,是对当年安阳发掘及中国西北、西南地区调查所得庞大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其最大的成就,是依据殷墟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由于他独特的学术地位,特获终身聘用,年届102岁高龄仍坚持每日到研究室工作。先生著作等身,专著18本,论文100余篇。代表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都是研究殷商史和中国考古学史的宝贵资料。先生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成就,已成为学术界的典范。 石先生虽旅居台湾,但心系河大,始终关心母校发展。他在台湾发表的《河南大学与考古事业》详细总结了河南大学师生对我国考古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以此来弘扬河大精神。当得知《史学月刊》将新辟“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专栏时,又欣然题词“甲骨出土已百年,研究遍布国际间。今后成果竞赛看,开封河大应领先。”激励河大学子拼搏进取,再创辉煌。他还设法为母校捐赠图书,为学校的资料建设添砖加瓦,不仅丰富了学校的馆藏,同时也促进了两岸考古学界的学术交流。


主要经历

石璋如第一次参加殷墟发掘,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先生主持的殷墟第四次科学发掘。此后历次发掘,他大部分都参与了。第十五次发掘,更是由他亲自主持。由于多次亲自参加发掘,石先生已经成了一部殷墟发掘的‘活档案’”。在老一代参加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中,他参加的次数最多,前后共12次。后来他也曾回忆说:“自从民国20年开始参加殷墟发掘,直到民国26年,从没离开安阳田野第一线。”(《殷墟建筑遗存·自序》)在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阶段他已经成为殷墟发掘工作的负责人。 1947年石璋如发表了《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2期1947年)。该文记载了自1932年第七次发掘以来殷墟历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并论述了小屯的地层关系。这一部分成为后来重要论文《小屯的文化层》一文的初稿。1948年底,石璋如随同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搬迁到台湾省,在台湾期间对殷墟建筑基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后,又进行了殷墟墓葬的研究。 石璋如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考古事业,特别是对殷墟的发掘和研究十分关注。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现一个甲骨坑H3,出土大龟版近300片。社科院研究员刘一曼女士撰写文章《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发掘记》发表在《文物天地》上。石璋如看到后非常重视,马上撰写文章《殷墟大龟版五次三地出土小记》(《安阳文献》11,1995年)在台湾予以介绍。


人物评价

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泛森指出,石璋如的逝世“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不但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第一代的结束,也是史语所创所第一代的结束。 王泛森说,石璋如是中国考古学泰斗,也是台湾当代考古工作的奠基者,他的学生将开会讨论治丧事宜,目前已决定安葬台北县三芝乡北海墓园。 石璋如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中国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他以五十年时间,投入当年安阳发掘与中国西北、西南地区调查所搜集的庞大资料,把封在地层与历史故纸堆中的知识呈现出来。石璋如有关安阳考古的专着,呈现中国商代文明的光彩;有关敦煌石窟的著作,呈现中古佛教艺术风貌及文化意涵。 王泛森表示,石璋如一生的学术成就,都不是在光环围绕的环境中滋长,而是沈淀在考古学研究最基层,历经无数光阴才得以完成,他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成绩,已成为学术界典范。 王泛森说,石璋如也展现一个学者的“韧性”,他在七十岁以前发表的著作,都是单篇的研究,但七十岁以后却开始发表专书,愈老愈努力、愈有成就,让人钦佩。 石璋如在生命晚期对学术仍充满雄心,病中的梦话常是安阳、小屯等地名,或是与考古伙伴在田野工作的情形。在史语所人员眼中,石璋如是一位“一生唯一念”的学者。 邹衡先生说,石璋如先生可以说就是中国田野发掘的祖师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