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匠(野老放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匠》中国当代作家野老放歌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石匠

我的家乡洋浦港,   

以往红泥赤土贫瘠又荒凉。   

石头满山岗,   

遍地仙人掌。   

自古十年有九旱,   

家无隔夜粮。      

这是羊基广创作的《我的家乡洋浦港》歌词中的一段。这段朴实的文字勾起人们对洋浦的深沉记忆。   

洋浦多石,打石便成了洋浦人谋生的重要行业。悠悠岁月,艰苦环境,磨炼出洋浦一代代技艺高超的石匠。   

在洋浦的荒坡上,丛丛仙人掌,堆堆玄武岩,顶顶草席棚,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草席棚下,石匠赤膊,古铜色的身躯流淌着汗水。石匠抡着大锤猛击钢钎,企图破开偌大的石头。铁锤钢钎碰撞,叮叮当当,喷射出点点火花。一个只有半瓶水的塑料瓶懒洋洋地躺在碎石边。石匠脱下的上衣挂在棚下,在风中飘扬……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出差去干冲学区了解教学情况,在洋浦看到的一幕。洋浦石匠的艰苦劳动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打石是一种艰苦而笨重的劳动。诗仙李白在《丁都护歌》诗中曾感叹:“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是石匠悲惨生活的写照。普天下的石匠都是一样的命运。   

好多年前,我准备为先人立墓碑,朋友建议我采用洋浦石,因为洋浦石质地好。通过别人的介绍,我找到一位洋浦石匠。这位石匠已过花甲之年,黝黑的脸颊上刻满皱纹。一看就知道他是从艰苦岁月里熬过来的人。他不善言辞,但他有着北岸人的憨厚,几句话,我们就谈妥了石价。那时,洋浦开发正起步,需要大量的石块。我担心他漫天要价,使我的心愿化为泡影。想不到他很厚道,随和,不趁机敲诈。于是,我对他产生了好感。   

几次接触,我了解到石匠的身世。他世代居住在洋浦的一个小村庄。十年九旱的红土地很难进行正常的农耕。村民不得不一辈子与石头打交道。他几十年早出晚归,顶严寒,冒酷暑,扛锤打石,赚钱养家。洋浦开发前,石块的销路不广,价钱低贱,日子难熬。他打的石块主要销往白马井、新英、中和等地。他说,成千万的石块从石匠的手中产生,输出外地,盖起别人漂亮的楼房,而他的祖祖辈辈却蜗居在石片砌起的矮屋。听石匠的叙述,我想起少年时代在语文课本中读到的民歌《泥瓦匠》:“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的睡光床……”我深情地握着石匠长满硬茧的手,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感涌上心头。   

岁月如流,洋浦的每个举动都牵动我的心弦。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洋浦经济开发区,揭开洋浦大规模建设的序幕。3月14日,《海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这条消息。洋浦沸腾了,儋州沸腾了,洋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洋浦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石块,我因此常常想起那个石匠,他现在还能打石么?他的家是不是也要搬迁呢?他家生活是不是借洋浦开发的东风甜蜜起来?我很想有机会见到那个石匠,解开我心中的谜团。   

我好几次去洋浦拜访朋友,也想见到那个石匠,但是,人海茫茫,洋浦有近千个石匠,要想找到他,真的比大海捞针还难。   

说来也很巧,一天,我在洋浦街头逛逛,却邂逅那个石匠。也许我戴着眼睛,容易被认出来。我听到有人打招呼,抬头张望,还不知道是谁,石匠已笑哈哈地走过来。我握着他仍是长满硬茧的手,诧异地打量他。他穿着时髦的T恤衫,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我们寒暄几句之后,他硬拉我去看他的新家。   

我没有准备,难为情地说:“改天才去吧。”   

他固执地说:“现在就去,难得有机会相见呀。”   

高情难却,我只好跟随他,边走边聊。   

原来,几年前他就“退休”了,儿子初中毕业后接了他的“班”。儿子有知识,在他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打石的本领,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石匠。儿子会根据石头取材,不浪费料,打出的石块有棱有角,谁看了谁都喜爱。他们家打出的石块供不应求。为了急用,还得“走后门”泥。   

儿子被一个水南的姑娘看重。这个姑娘在洋浦开店经营杂货。儿子常去那里买日用品。姑娘喜欢这个打石哥的勤劳,诚实,见到他格外开心。天长日久,两颗青春的心碰撞,便产生爱情的火花,有情人终成眷属。打石哥娶了个水南靓女,老石匠心里乐开了花,逢人就说,打石也有出息。   

洋浦要大建设,需要征用许多土地。石匠的村庄属于征地范围,村民议论纷纷,不免产生难舍家园的情感。村民中大体分为两种思想,一种顾全大局,服从建设需要,政府叫什么时候搬,就时什么时候搬;另一种却想刁难政府,借机多捞点好处。石匠爽快地答应搬迁,并积极做好搬迁准备,他对儿子说:“为了洋浦的明天,我们即使吃点亏,也值得。”   

我跟随石匠走,穿过幢幢高楼耸立的平坦大道,来到安置区。我举目张望,傻了眼。安置区新楼林立,绿树葳蕤,鲜花怒放,环境十分优美。走近石匠家,贴在门口的对联最引人注目:“舍小家,迎来洋浦春光美;居新屋,走近天堂日子甜。”此联反映石匠对待搬迁的态度,表达一个普通村民宽阔的胸怀。   我长久地注视着对联,心想,对联纸已有点褪色,怎么还不换,是找不到适当的人书写吗?石匠可能看出的心思,忙解释说:“对联贴的时间长了点,但它真实地表达了我的心情,舍不得换啊。”   

朴素的语言,展现一个真实的洋浦人。我想,洋浦人20年来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建设,使一个小渔村嬗变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的工业城。洋浦开发区的巨变靠的就是洋浦人的“团结、奋进、创新、奉献”精神。   

我们走进新居,大厅宽敞,醒目地摆设着电视机、电话、沙发、茶几……,凡城里人有的他家也有。那个艰苦的岁月,女儿嫁到水南,走离这块贫瘠的红土地。孙子去年考上了大学,到那遥远的北方去读书。老伴与他搬迁到新居,颐养天年,喝茶,看电视,听调声,有说不完的快乐。洋浦的开发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新生活。昔日,祖辈蜗居的石砌矮屋已走进历史的故纸堆中;今日,住高楼,骑摩托,上网络,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正兴趣勃勃地聊天,突然走进两个中年人,男的健壮,女的俊俏。我正猜想,石匠得意地介绍,这是他的儿子和媳妇。他俩接到老爸的电话,特意从市场买了鸡鸭、海鲜,赶回来款待客人。我又一次感受洋浦人的热情。   

新居、新人、新城市、新生活,石匠做梦也想不到赶上看到这番新景象。他动情地讲述自己的新生活,脸上写满了幸福。   

夕阳西下,石匠和他的新楼定格在火红的晚霞中……    [1]

作者简介

野老放歌,男,原名:韩国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