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睢县长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睢县长岗镇位于睢县县城西南17.5公里,睢、杞、太三县交界处,106国道东侧,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通讯设备齐全,为睢、杞、太物资贸易集散地。[1]

中文名: 长岗镇

外文名: Town of Changgang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

地理位置: 河南省睢县县城西南17公里

面 积: 40.89平方千米(2017年)

电话区号: 0370

邮政区码: 476900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41581人(2017年)

车牌代码: 豫N

乡镇概况

长岗镇镇域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集镇区人口1.1万人,是商丘市第一批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重点镇。长岗镇是豫东抗日根据地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睢、杞、太物质贸易集散地。

长岗镇基础设施完善,辖区内各村委水泥路全覆盖,把美丽乡村、整洁村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集镇区建设日新月异,建设了文化广场,道路双侧修建了下水道,统一更换了临街广告牌,重新铺设了辅路,栽植了绿化树,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打造了李庙等7个示范村,示范村道路畅通、干净整洁,都有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等。村主次干道沿线三无一规范一眼净,道路两侧干净整洁,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生产生活用品摆放整齐,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历史沿革

长岗,自古为睢县西边塞要镇,西北邻杞县,西南靠太康。镇中心十字道的大圩头,为全县海拔最高。据明嘉靖《睢州志·山川》载:“在州西南三十里,以岗形南北绵亘故名。”据《睢县古今地名荟萃》载:“明初于南北2公里土岗上建村,故名长岗。天顺间(1457—1464年)置长岗里,属锦翠乡。

崇祯三年(1630年)并村,仍名。”《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载:“长岗集:明崇祯三年孙菜园、小陈庄、肖庄迁至长2公里土岗上,并村成集称今名。” 清末,长岗设寨。据清光绪《睢州志·建置·寨工》载:“长岗寨:清咸丰三年(1853年)筑,距城三十里,为城西南十寨之一,置长岗西社。”19世纪中叶,捻军几次攻打该镇。由于该镇地主武装修筑有圩寨和墙外壕沟,均未被攻破。至民国初百余年来,土寨墙时有修复,当年风韵犹存。

20世纪30年代初,长岗集中心建有一座四层砖木结构的大楼,楼顶建有可供居高临下射击的垛口,貌似钢叉,方圆群众叫它为“四层钢叉楼”。睢县沦陷前不久,杞县著名的土匪“十大老李”集合攻长岗寨,大老李李卫国的哥哥死于楼下,寨不但未破,还损兵折将,悻悻而归。由此可见其时长岗寨的防卫和重要地位。

行政区划

长岗镇辖2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其中行政村有长东、长西、长南、长北、马尧、后常、魏庄、马集、朱庄、张庄、吴庄、孟桥、李庙、王庄、三赵、高庄、南郭、轩老、前张、后张、西张、三齐、鲁庄、杨楼、北郭、回民村、徐楼等。

革命传统

长岗镇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早在1926年即是全县8个中共工作点之一。1926年11月间,中共河南省委派我来睢县开辟工作。两个月内在全县建立起8个工作点:阎土楼、李康河、城内西后街、苗楼、龙塘岗、杜土楼、长岗、河堤岭的马庄。长岗集负责人王明伦,王四黑村人,红枪会首领,是经李西峰介绍认识的。

睢县沦陷后,长岗成为睢县人民抗日战争的发起地和中心区域,群众抗日热情高。抗战期间,共产党抗日武装曾三次攻克日伪占据的长岗寨,打击了敌人盘踞豫东的嚣张气焰。该村王纯一积极参加抗日,成为睢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

一克长岗

1938年5月,日军侵占睢县。由于时局动乱,此时该县形形色色的武装蜂拥而起。不但有代表封建地主势力的国民党“驮派”人物,如长岗的张心贞、白庙的夏锡岭、潮庄的董尉亭等蠢蠢欲动,准备投降日军,而且土匪劣强拉起的杂扒队遍地皆是,出现三里一团长,十里八里一司令的现象。他们盘踞地面,各据一方,拉票抢劫,无恶不作,有的甚至打着抗日的旗号公然收粮派款。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日本打,老蒋退,遍地成立杂扒队。杂扒队,不保国,先牵牲口后挖麦。挖了麦还不算,临走还拿衣裳片。”

长岗地处睢杞太三县接合部,由于距三个县城遥远,这里有史以来治安都较混乱。长岗民团团长张心贞自踞这个平原金汤,又有三四百人枪,妄图霸占睢县西南一带,而其发指之处则为残杀共产党员李省三。1938年6月某日,共产党员李省三单人骑车,准备从睢县船李村经杨楼沿睢杞边界回家,欲将家乡伯党(睢县北30多里,现属民权县)一带组建的武装拉出来共同抗日。不料,这一行动计划被张心贞侦知。李省三行至长岗、贾沙窝之间的一条荒僻小路上,伏兵四起,惨遭杀害。张心贞和其弟张心顺尚不解恨,又将五尺之躯斩首截肢,大卸八块,投入水塘和庄稼地里。

李省三事件发生后,中共睢杞两个中心县委在豫东特委书记吴芝圃的领导下,决定集中睢杞抗日武装对企图降日、敌视共产党、残害李省三的张心贞反动民团进行铲除。为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吴芝圃组织了睢县、杞县两个中队,还有睢县姜朗山、李寿山的武装,杞县孟海若的武装。战前在英王村为烈士李省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上,指战员个个臂缠白纱,誓为烈士报仇雪恨,提高了全体攻克长岗的信心。事后,兵分三路包围了长岗。 战斗打响,长岗集四周被武装包围,战士个个神勇无比,经一番激战将敌压挤到东门里区部的大院内。“四层钢叉楼”很难靠近,周围筑有高墙和碉堡,易守难攻。大队采取围而不打、断绝敌人饮食的的战术,困敌三天两夜。里面粮尽水绝,6月暑热,被毙尸体发臭。6月27日黎明,张心贞带领残存人员,从围子东北面挖地道突围,他们焦渴难忍,钻出洞口到坑边争饮污水,又被毙伤20余人。经过激战,战士们俘敌三四十人,获枪400余支,子弹2000发,自行车13辆,火烧了“四层钢叉楼”;张心贞率残部逃窜。

长岗大捷,这是水东地方抗日武装初建的第一个大型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群众奔走相告,方圆杂扒队闻而生畏。杞县所谓的“十大老李”武装,忙请吴芝圃赴宴,甘拜下风,愿听从指挥。在很短的时间内,抗日武装迅猛扩大。

二克长岗

1938年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睢杞太地区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震慑了地方上的土顽杂扒队后,挥师东进,开辟新的敌后根据地。睢杞太地区的日伪军、杂扒队又蠢蠢欲动,继续祸害乡里。睢县西南重镇长岗被三支队攻破后,张心贞收拾残部逃亡柘城,再不敢称霸睢县西南。他的弟弟张心顺步其后尘,公开投降日军,建立了长岗伪区公所,李继美任区长,张心顺任区团长。

1939年2月10日,新四军游击支队三大队(又称独立营,即原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由副司令员吴芝圃率领二次回师睢杞太,稍作休整,连续夜袭杞县荆岗土匪李继书,再袭杞县顽匪朱子固,围歼杞县土顽刘志立。于3月10日拂晓,三大队又向睢县长岗伪区部发动了进攻。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俘获伪区长李继美以下40余名,缴获长短枪30余支,战马3匹,打死打伤分队长张心邦等10余人,而三大队毫无伤亡。二次攻打长岗,使睢县日伪政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伪区长李继美被释放后,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任伪区长,所缺一职由张心顺代替。

这年3月,睢杞太各地建立“睢杞太农民抗敌自卫总团”,团总部设杞县赵村,睢县境内有长岗分团、王行分团、平岗分团、潮庄分团等。到6月,自卫团拥有人枪五六百。后来,部分编入新四军。然而此时,睢杞太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遭到了日伪、顽匪和反动会道门的联合夹击,仅在长岗一带,被日伪屠杀的抗日志士、抗日军人家属就有50余人。

三克长岗

长岗两次被共产党的抗日武装攻破,日军仍把它作为睢县西南方的一个重要据点,不断增兵遣将,构筑工事。民族败类、甘当日军走狗的伪睢县警备团团长孟昭华,更视为与新四军较量的前沿阵地,不断狐假虎威地带队到长岗集。特别是区团长张心顺,不甘失败,招兵买马,甚嚣尘上,誓与共产党决战到底。

1944年7月17日,水东独立团以围点打援的战术,一大队包围了长岗,二大队在援敌必经之路李龙王庙等村设伏。太康大队则包围了敌人设置在长岗邻近的重要据点潮庄、孙聚寨。长岗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异常惨烈,一大队首先攻破了长岗东门,一部同敌人逐屋逐街地争夺,一部乘势向东南角的仓库攻击。在长岗战斗十分激烈之时,孟昭华急令骑兵连来援。骑兵连进入二大队在李庙、李龙王庙的设伏圈后,遭子弹、手榴弹从房上、院墙内、路边骤然袭来,顿时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乱作一团,四处逃窜。

18日下午4时,日军眼看长岗据点不保,200多名伪军被歼灭,孟昭华又无力救援,垂头丧气。刚到睢县上任的日本顾问登正南狗急跳墙,亲自带着城里全部日军和大部伪军再次增援。凶悍的日军强攻到长岗北门,依靠原先的战壕,接出部分伪军,却以登正南以下数十名日伪军被击毙为代价,最后还是以惨败告终。此役,水东独立团共击毙日伪军300多名,缴枪百余支,日本造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两个,小麦30万斤,致使日军再也不敢在长岗设立据点。

长岗战斗后,潮庄伪区公所在水东抗日武装强大军威和政治攻势下,伪团长祁修德带80人携枪投诚。孙聚寨据点伪军60人也放下武器投降。

产业发展

长岗镇产业方面发展良好,种植、养殖、加工一应俱全。全镇已形成孟桥、回民村养鸭基地,魏庄村、杨楼村大蒜种植基地,回民村黄金瓜与芦笋种植基地。三齐有蔬菜大棚种植,后张有秋葵大棚种植,西张有药材规模种植,李庙有瓜果大棚种植,王庄有西瓜种植,郭子重有肉牛养殖,西张、后张有无纺布袋加工,李庙、西村、朱庄有鞋服加工,鲁庄、三齐有手工制作等。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西北片有万亩方,涵盖杨楼等七个村委一万零三百亩耕地。示范方内,新修田间道路10公里,打通断头路1200米,拓宽生活路6500米,新开挖沟渠1条1200米,疏通旧渠3条4600米,修建桥涵14座,新打机井92眼,新增变压器台区7个,铺设地埋线5万米,逐步达到了高标准良田建设标准,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发展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该镇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全镇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达100%。在校生巩固率达98%以上,初中生升学率达80%以上,升入重点高中人数达70%以上,全镇各学校注重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出现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