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直接投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直接投資

直接投資指投資者直接開廠設店從事經營,或者投資購買企業相當數量的股份,從而對該企業具有經營上的控制權的投資方式。直接投資的主要特徵是投資者對另一經濟體的企業擁有永久利益,永久利益意味着直接投資者和企業之間存在着長期的關係,並對企業經營管理施加相當大的影響。直接投資可以採取在國外直接建成分支企業的形式,也可以採用購買國外企業一定比例股權的形式。

簡介

一個經濟體系的投資者在另一經濟體系的企業所作的投資,而該等投資令該投資者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在統計上,若投資者持有某一企業10%或以上的股權,便被視為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直接投資包括股本資本、再投資收益及其它資本。股本資本包括所持有分行的股本,附屬及聯營公司的股票。再投資收益是指投資者從其附屬或聯營公司應得但未以股息形式分發的利潤。其它資本主要涉及公司之間長期或短期的債務交易,包括母公司與其附屬公司、聯營公司及分行之間的借貸。直接投資是指投資者將貨幣資金直接投入投資項目,形成實物資產或者購買現有企業的投資,通過直接投資,投資者便可以擁有全部或一定數量的企業資產及經營的所有權,直接進行或參與投資的經營管理。直接投資包括對現金、廠房、機械設備、交通工具、通訊、土地或土地使用權等各種有形資產的投資和對專利、商標、諮詢服務等無形資產的投資。

評價

各國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在加速其經濟發展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以來,國際直接投資一直是不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和專門知識的一個主要來源,最初是投資修建鐵路、電力系統與開發礦山等,後來逐漸投資於製造業和服務業。國際直接投資主體主要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十大投資國,這些國家二戰以後大都分投資於拉美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後者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條件是,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到了70年代後,由於通貨膨脹的加劇及利率、匯率的波動,金融資產的吸引力大為減弱,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加。進入80年代,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下降,貿易條件惡化,發達國家高利率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國際直接投資增長速度減慢,國際資本逐漸傾向於在發達國家之間對流並由此構成了當代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典型特點。80年代後半期以後,國際直接投資又藉助於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背景而高速增長,資本更多地在發達國家之間互為流動,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逐漸由原來向拉美國家轉向東亞、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儘管東南亞、韓國、日本、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都遭受到 1997年爆發的貨幣危機的重大打擊。[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