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盐井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盐井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县。实际没有设立。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盐井县。[1]

地理位置

东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连碧土县,北接芒康县。县驻地盐井乡距拉萨市1336公里。距昌都550公里。县域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耕地3.96万亩。

历史沿革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封巴塘第巴为土司,管理巴塘、盐井等地,盐井始为巴塘土司之辖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土归流,设盐井县,隶巴安府;

宣统元年(1909年),勘划四至界线,设委员管理;

宣统二年(1910年),为康安分巡兼兵备道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隶川边镇抚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隶川边道

民国三年(1914年),为川边特别行政区所辖;民国七年(1918年),被藏军攻占;

民国14年(1925年),隶康东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隶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康藏《岗拖协议》签定后,盐井归属西藏地方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1月,盐井划归西康省管辖。

1950年10月12日,解放军进入盐井县。

1951年6月,成立盐井宗军事代表处;

1951年11月,成立盐井宗解委会,隶昌都地区解委会;

1959年4月,盐井宗解委会撤销,并于9月成立盐井县人民政府,隶昌都地区专员公署。

1960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盐井县,并与宁静合并为宁静县。

1965年11月3日,宁静县更名为芒康县。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盐井县,因故未能建县。

1999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盐井县建制,并入芒康县。

地形地貌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与云贵高原接壤,属三江流域峡谷区,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山脉有宁静山、怒山等,最高峰朋波日峰海拔5084米。

气候

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光照充足,干湿季分明,夏季温和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0℃。1月份平均气温-2℃,7月份平均气候16℃。平均年降水量约500毫米。

水文

境内水系发达,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中有中岩曲河,河流均为南北流向。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自然资源

盐泉资源丰富,较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加达3处,共有盐泉83个,流量为每日140-288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盐井自然保护区内属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即达近50种,如 滇金丝猴、白唇鹿、马来熊、水鹿、黑鹳等。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树种,林下有贝母、虫草、灵之、党参等多种药材;有木耳、松茸、猴头菌、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苹果、葡萄、石榴等。[2]

交通运输

盐井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入藏的门户,现有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是西藏到沿海的最近路线。

邮政电信

有邮电所1个,安装有程控电话,可通长途电话、电报、传真,有卫星接收站,可收看电视。有宾达电站,电力充足。

旅游景点

全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最佳旅游时间

昌都地区距离帮达机场较近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旅游,其它地方因处于高山峡谷区,11月至次年3月大都大雪封山,而7、8月雨季时泥石流和塌方较多。因此5、6、9月是去昌都旅游的最佳季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