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藥煎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百藥煎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目錄
【藥材來源】
百藥煎為五倍子同茶葉等經發酵製成的塊狀物。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煅制(《三因》)。元代有炒焦法、燒存性(《世醫》)。明代有百藥煎的製備方法記載(《蒙筌》)。清代有馬齒莧汁煮製(《串雅補》)、炒制(《良朋》)。
【現代炮製方法】
取五倍子,洗淨,乾燥,研末,過80目篩,加入酒麴末,混勻,再加茶葉水,揉勻,切成小塊,置適宜容器中,上蓋濕布,放溫暖處發酵,待其表面全部長出白霜時取出,曬乾。五倍子每1千克,用酒麴0.25千克、茶葉0.063千克(煎水適量)。
【飲片性狀】
百藥煎為30~40毫米的長方塊,黑褐色,間有黃白色的斑點,微具香氣。
【炮製目的】
百藥煎味酸、咸、微甘,性平。歸肺經、胃經。具有潤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功能。用於久咳痰多,咽痛,口瘡,牙疳,風濕諸瘡。
【臨床應用】
1、勞嗽與訶子、荊芥穗共同研末,姜蜜丸,噙化,可治勞嗽,如定嗽劫藥(《丹溪》)。 2、咽痛與硼砂、甘草同用,可治咽痛,如百藥煎散(《醫學心悟》)。 3、下痢脫肛配伍陳白梅、木瓜,可治下痢脫肛(《總錄》)。配伍荊芥炭可治大腸便血(《聖惠方》)。
【附】
文獻摘錄:「五倍子一斤(研末),酒麴半斤,細茶一把(研末)。上用小蓼汁調勻,人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一個,多着稻草,將藥缽坐草中,上以稻草蓋,置淨處。過一七後,看藥上長起長霜,則藥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餅。曬乾,才可收用……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餘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綱目》)。
【總結】
百藥煎載於《本草蒙筌》。早在宋代已有應用,最早用於製革,明代發掘前人經驗,結合治病實際,造出專供藥用的百藥煎,在《本草蒙筌》中記載其法,即用五倍子、白礬、烏梅、酒麴、桔梗、甘草發酵而成。《醫學入門》是用五倍子、烏梅、白礬、酒麴、紅蓼發酵而成。百藥煎就是用發酵的方法製備沒食子酸,較瑞典藥學家舍勒製備沒食子酸的工作早200多年。 [1]
【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取五倍子,洗淨,乾燥,研末,過80目篩,加入酒麴末,混勻,再加茶葉水,揉勻,切成小塊,置適宜容器中,上蓋濕布,放溫暖處發酵,待其表面全部長出白霜時取出,曬乾。五倍子每1千克,用酒麴0.25千克、茶葉0.063千克(煎水適量)。
【飲片性狀】
百藥煎為30~40毫米的長方塊,黑褐色,間有黃白色的斑點,微具香氣。
【炮製目的】
百藥煎味酸、咸、微甘,性平。歸肺經、胃經。具有潤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功能。用於久咳痰多,咽痛,口瘡,牙疳,風濕諸瘡。
【附】
文獻摘錄:「五倍子一斤(研末),酒麴半斤,細茶一把(研末)。上用小蓼汁調勻,人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一個,多着稻草,將藥缽坐草中,上以稻草蓋,置淨處。過一七後,看藥上長起長霜,則藥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餅。曬乾,才可收用……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餘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綱目》)。 [2] ==【炮製方法】== 取五倍子,洗淨,乾燥,研末,過80目篩,加入酒麴末,混勻,再加茶葉水,揉勻,切成小塊,置適宜容器中,上蓋濕布,放溫暖處發酵,待其表面全部長出白霜時取出,曬乾。五倍子每1kg,用酒麴0.25kg、茶葉0.063kg(煎水適量)。
【飲片性狀】
百藥煎為30~40mm的長方塊,黑褐色,間有黃白色的斑點,微具香氣。
【炮製目的】
百藥煎味酸、咸、微甘,性平。歸肺經、胃經。具有潤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功能。用於久咳痰多,咽痛,口瘡,牙疳,風濕諸瘡。
【臨床應用】
1.勞嗽與訶子、荊芥穗共同研末,姜蜜丸,噙化,可治勞嗽,如定嗽劫藥(《丹溪》)。 2.咽痛與硼砂、甘草同用,可治咽痛,如百藥煎散(《醫學心悟》)。 3.下痢脫肛配伍陳白梅、木瓜,可治下痢脫肛(《總錄》)。配伍荊芥炭可治大腸便血(《聖惠方》)。
【附】
文獻摘錄:「五倍子一斤(研末),酒麴半斤,細茶一把(研末)。上用小蓼汁調勻,人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一個,多着稻草,將藥缽坐草中,上以稻草蓋,置淨處。過一七後,看藥上長起長霜,則藥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餅。曬乾,才可收用……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餘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綱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