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云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云鹏
白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
出生 1874年
国籍 中国 河北省
职业 京韵大鼓演员

白云鹏[1](1874-1952.4.6)是京韵大鼓演员,白派创始人。白云鹏年轻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拜木板大鼓艺人史振林为师。字翼青,河北省霸县人,先世为汉军镶蓝旗人,京韵大鼓演员,白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由于他结合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选择适合发挥个人特长的题材谱曲创腔,逐渐形成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长于表达书中人物内心感情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白派京韵大鼓,与刘(宝全)派、张(小轩)派齐名,他的艺术风格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白派"京韵大鼓是白云鹏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创造的。青年时期在农村庙会说唱大书,后拜史振林为师改唱木板大鼓,1910年以后改唱京韵大鼓。他演唱的特点是依字行腔,运用和缓、低回的唱法,他基本不用高腔起唱,这是有别于刘宝全、张小轩之处。

嗓音虽低,听来却圆润浑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于妩媚中透苍劲,善于通过半诵半唱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白派在描绘景物和抒发人物忧思之情时,常用平中见奇,稳而有变的唱法,恰当地调动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挚的艺术感染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白云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安次人

出生日期;1874年

逝世日期;1952年04月05日

职业;京韵大鼓演员,白派创始人

主要成就;创立了白派京韵大鼓

代表作品;《黛玉焚稿[2] 、《探晴雯》、《白帝城》、《孟姜女》等

师承;史振林

主要弟子;阎秋霞方红宝程树棠富少舫

人物简介

白云鹏(1874-1952.4.6)是京韵大鼓演员,白派创始人。白云鹏年轻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拜木板大鼓艺人史振林为师。

1910年三十岁时到京津一带演唱由木板衍变而成的京韵大鼓。初时演唱的曲目有《长坂坡》《战长沙》、《单刀会》等。随着在四海升平游艺场演唱"文明大鼓",白云鹏不断地在实践探索,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孕育着新的艺术流派。

1910年后白云鹏根据自己的素质和理解力加工创造了白派的代表作《焚稿》、《哭黛玉》、《探晴文》及《孟姜女》等。他嗓音虽低,听来却圆润浑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于妩媚中透苍劲,善于通过半诵半唱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白派在描绘景物和抒发人物忧思之情时,常用平中见奇,稳而有变的唱法,恰当地调动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挚的艺术感染力。

1930至1950是白派艺术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年逾古稀的白云鹏积极演唱新曲目,并着手整理传统遗产。他被聘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后,整理演唱了《花木兰》等曲目。

人物平生

白云鹏出生在高圈村的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白云鹏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辛,3岁随讨饭,4岁跟娘拾柴,5岁到地里挖野菜。其父白凤林虽是个庄稼人,却热爱传统的民间艺术,能拉一手二胡,是农村剧轩的活动骨干。白云鹏从小受父亲朴素文化艺术的熏陶,闲暇之时学念剧本,学唱各种曲牌,并爱上了这些民间艺术。由于他虚心好学,带着感情去学去唱,进步很快。白云鹏8岁那年,母亲身患重病,不幸逝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更加艰辛。由于生活所迫,年幼的白云鹏和父亲揣着胡弦,在永清、安次、霸县一带卖唱讨要。白云鹏14岁那年,拜演唱西河大鼓,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史振林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开始了比较正规的民间曲艺生涯。在艺术的天地里,白云鹏刻苦钻研西河大鼓的节拍韵调,根据故事情节,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感情世界。白云鹏20岁出师,开始了独自闯荡社会。1898年,白云鹏25岁成家,次年生一小女。1900年,家乡闹起了义和团。白云鹏被乡亲们那种朴素的爱国情感,和义和团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当时家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人们没有闲心在听书唱戏。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白云鹏离开家乡,离开了父亲和妻子女儿,只身到天津卖唱求生。

发迹史

青年时期的白云鹏曾在家乡一带演唱竹板书,得本县名票陈某授艺。清光绪十六年(1890),十六岁时一度来京献艺。曾向王一魁学说评书《五虎平西》三个月,成绩不佳,改向韩某学唱岔曲,又向单弦牌子曲名家全月如学过单弦牌子曲和岔曲。数年后二次来京,在各市场庙会作艺,拜木板大鼓名家史振林为师,艺业大进。最初仍以说唱木板大鼓的长篇大书见长。光绪三十年(1904)白云鹏三十岁,开始在京、津一带演唱由木板大鼓演变成的京韵大鼓,渐渐专唱短段而弃大书。清宣统三年(1911)秋,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推荐他代替自己到北京石头胡同北口杂耍园四海升平演出,以大轴出场,一举成功。其后往来于京、津等地演出,声誉日增。还曾去东北及江苏上海武汉等地搭班演出过。

白云鹏在出名以前,曾到北京去过一段时间。当时北京人把流传在河北一带的西河大鼓称为"怯大鼓"。北京听说书十分讲究,以调、词、韵、弦为四要素。而白云鹏说唱的"怯大鼓"达不到北京人的要求,只能在地摊、庙会、小戏团演唱,登不了大雅之堂。白云鹏为了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随即独创为一派的京韵大鼓。为了创新,他聘请了拉弦和唱词的名师,从《红楼梦》唱段改起,逐字、逐曲的进行反复练习,反复演唱,并结合北京人喜闻乐见京腔口语,与调、词、韵、弦有机配合,边演边唱、边唱边改,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演唱的京韵大鼓以嗓音宽厚苍劲、咬字轻、放音松、说唱结合,使情婉转而自成一派,深受观众的好评,并在京城名声大震,成了名副其实的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在北京出名以后,一直在较高档的戏园演出,多次到官宦家庭唱堂会,后来他又回到天津,以此为发源地,逐步发展到济南、南京、上海、芜湖等地,所到之处,深受观众的欢迎。在上海演出时,三北公司经理、上海的大资本家、政、商界的知名人士虞洽卿亲自送去一块携有"独树一帜"的金字牌匾。

晚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云鹏先生迎来了新的曙光,他更加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自己一生追求的艺术事业。1950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1年白云鹏退休以后,被中国戏曲研究院聘为顾问,做艺术指导,被北京艺培学校聘为特级教师,不遗余力为国家的艺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952年,年近八旬的白先生因患食道癌,于4月6日病逝。

传人简介

白云鹏的女弟子阎秋霞深得白云鹏的真传,她演唱的《黛玉焚稿》颇有乃师之神韵。她根据女声的条件,使唱腔更富有女性的娇柔。"白派"再传弟子赵学义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她演唱的《宝玉哭黛玉》中"哭灵"的"我许你"、"我羡你"、"我慕你"、"我爱你"等16个排比句,曲调起伏不大,唱来如泣如诉,委婉动听。每每唱到此处时,不乏有听者与之和唱,倍受当代听众的喜爱。

与阎秋霞同时期的闻书屏、方红宝、郑蝶影等人,也宗白派风格,但艺术生命大都短暂。

视频

白派京韵大鼓《黛玉焚稿》阎秋霞

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黛玉焚稿》经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