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华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新华社天津4月27日电题:李刚:百项技改创新成就电气“华佗”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
从一名一线电气维修工成长为电气“华佗”,带领同事们完成100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改创新项目,推进钢管生产线从“联合国”向“中国化”升级。在钢与火的考验中,李刚用奋斗不断诠释着一线产业工人的价值追求。
无悔青春
1990年夏天,刚刚跨出中专校门的李刚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气维修工。
当时,公司主要设备大都从德、意、美等国引进,安装调试一般由外国专家完成,不准中方人员入内。“要想学到技术,无论如何也要闯过这一关。”好学的李刚经常主动凑上前,看到需要工具就递过去,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一来二去,被破例允许进入工作区协助。
李刚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操作要点。与他同时毕业进厂的同事张学武感叹,积累一年下来,李刚竟整理出十几本、近20万字的学习笔记。正是凭借对技术的痴迷和刻苦钻研的韧劲,他成了厂里最年轻的电气专业技术人员之一。
李刚常说,重任在肩,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走出新路。石油套管在生产最后要给每根钢管两端刻上螺纹。在一次生产中,设备主板程序故障,造成生产线停机。每停一小时,损失可就是几十万元,怎么办?紧急关头,一直默默积累的李刚主动请缨,连续昼夜奋战20多个小时,终于使设备重新运转起来。从那时起,李刚过硬的技术实力逐渐为大家所熟知。
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占领世界技术高端。管加工领域常用微米作为测量单位,产品精度只有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2009年,国际石油企业美孚公司首次在中国采购管线管,要求的产品指标十分苛刻,远在美国石油学会标准之上。
天津钢管公司毅然接下这一订单,并安排李刚负责区域设备的正常运行。他带领同事们大胆摸索,改造设备,以适应严苛的订单要求,6000吨产品如期履约。紧随其后,几万吨的国际合作大单接踵而至,这也为国产管线管打开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