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易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甲申易樞是指1884年(光緒十年)4月8日,慈禧突然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的事件。因這一年是農曆甲申年,也稱「甲申易樞」。 甲申易樞是慈禧繼1861年辛酉政變以後,發動的第二次宮廷政變(慈禧一生,一共發動了三次政變,第三次就是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恭親王為首的軍機大臣全班罷免。
事件影響
奕劻、奕譞、世鐸的行政能力遠不如奕訢,所以時人把這次中樞機構的大換班比喻為: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駑馬即笨馬,柴胡是比蘆葦價高的一味中藥,以諷刺這些新進王公的庸懦。新軍機處的組成人員,在識見、威望、能力和人品上,與原軍機處相比,相差甚遠。他們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官僚,新軍機處的特點是對太后惟命是從。所以,「甲申易樞」後,慈禧太后的權勢進一步擴大,實際標誌着她專權統治的確立。
事件背景
甲申易樞事件並非偶然發生的,而是清朝統治階級上層長期以來勾心鬥角,爭權奪勢的結果。 咸豐帝逝世後,恭親王奕訢被排斥在「顧命體制」之外,他聯合同樣被冷落而又權力掌控欲強的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擊敗肅順,確立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新體制。慈禧太后由於羽翼未豐、經驗不足,不得不暫時收斂獨攬大權的野心,與奕訢度過了一段相對協調的階段。 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小試鋒芒,褫奪了奕訢「議政王」的封號,使之權力頓減,地位下降。隨着洋務運動的開展,統治階級中出現了頑固派。慈禧在支持洋務派的同時,有時也利用頑固派作為打壓奕訢的工具。此間,清流派獨樹一幟,成為影響政局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此外,高層人事變動也對政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慈安太后暴卒以及光緒帝繼位後,醇親王奕譞地位的提升使得慈禧在與奕訢的權力相爭中逐漸占了上風。 光緒十年,慈禧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發動「甲申易樞」,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代之以已成為馴服工具的醇黨集團,並瓦解了早已為其所不滿的清流派。至此,終於使自己擁有了不受制約的至高無上的權力。[1]
易樞過程
光緒十年,法國不斷侵略越南。奕訢及其主持下的軍機處不想輕易開啟戰端,引起朝臣交章彈劾,追究越南局勢失利的原因。適值清軍在前線潰敗,慈禧太后震怒,同醇親王奕譞合作,以 「委靡因循」的罪名,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停奕訢親王雙俸,命他「家居養疾」;寶鋆原品休致,李鴻藻、景廉降二級調用;翁同龢革職留任,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 同一天,又頒發上諭:「禮親王世鐸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毋庸學習御前大臣,亦毋庸帶領豹尾槍。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均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孫毓汶著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命世鐸主持軍機處,慶郡王奕劻主持總理衙門,並命遇有重大事件,先與醇親王商辦。奕譞為幼帝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有「商辦」之名,實際隱操樞府大權。慈禧太后這次改組軍機處,因發生在甲申年,史稱「甲申易樞」。
參考文獻
- ↑ 清史:晚清政局的至暗時刻之「甲申易樞」史知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