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怀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王怀隐
  • 外文名称: Huaiyin Wang
  • 所处时代: 北宋
  • 祖 籍: 
  • 出 生 地:宋州睢阳
  • 出生日期:约929年
  • 职 业:医学家
  • 毕业院校:
  • 主要作品:《太平圣惠方》
  • 其它作品:

人物简介


  王怀隐,(约925—997年)宋朝雌阳(今河南商丘)人,初为开封建隆观的道士,精通岐黄之术,医理精深,医术精湛。

人物生平

[1]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王怀隐奉宋太宗诏命还俗,任“尚药奉御”,后来升为“翰林医官使”。同年奉命与翰林医官院副使王佑、郑奇和医官陈昭遇等,共同编纂《太平圣惠方》。这部医学著作广泛收集宋代以前的医药方书及民间验方,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在临床的使用上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后世方剂学的影响也很大。今人所用的很多方剂和药物的选择和配伍,以及后世的中成药的选方、制作等,不少出自此书,效验犹佳。它既是各家验方的汇编,又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对文献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均有重要价值。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学术特点

[2][3]
  据《宋史》“王怀隐传”及《玉海》记载,宋太宗在藩邸时曾对方药有所研究,暇日多留意医术,藏有名方千余首。称帝后又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在太平兴国三年诏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和医官陈迢遇等人,广收验方、秘方、时方以及历代医书所载之方,进行参对编类,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理冠其首,而方药次之,成百卷,赐名《太平圣惠方》。
  在“御制太平圣惠方序”中清楚地记述了该书编撰的经过,“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不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并偏于翰林医官院,各取到经乎家传应效药方,合万余道,……仍令雕刻印版”。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完成,於“五月乙亥正式颁布天下,诸州各置医博士掌之”。
  先论后方, 方剂学确立
  《太平圣惠方》全书分1670门,录方16834首,内容丰富。采取按脏腑病证的分类方法和先论后方的编写体例。首列“诊断脉法”,次列“用药法则”,同时兼收了《内经》、《难经》、《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名著的医理和治疗方法,对于病证、病机、方剂和药物都有论述。
  王怀隐等人遵循“搜隐微,求妙删繁,探赜要,诊括简编”的原则,强调医生治疗疾病必须辨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务使方随证设,药随方施,并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王怀隐等人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在每门之下先引《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然后汇集方药,分门别类分述各科病证的证治,体现了较完整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王怀隐等人重视脏腑疾病,把“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虚实寒热、主证诸方,均作了论述。根据每一类型中所出现的不同症状,施以不同的治法,有纲有目,条分缕晰。对五脏用药,加以明确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
  重视保健养生,体现道医特点
  进入宋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饮食养生,以饮食治病,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王怀隐作为道士,非常重视“食治”,认为“安人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精神爽志,以资血气。”把养生的论述,重点着落在药饵和食疗上。
  在其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一书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为蓝本,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和民间医疗经验。第94卷列神仙服饵共40法,其中所选食药,多为抗衰老食药;第97卷列有药茶专篇,收集药方8首;第98卷列补益药50多种;第96、97卷末专列“食治门”,对中风、三渴、水肿、咳嗽、烦热、霍乱、心腹痛、痢疾、五淋、妊娠、产后、小儿、养老、眼痛、耳鸣耳聋、骨蒸劳、五劳七伤、虚损赢瘦、脾胃气弱不下食、腰脚疼痛等28种疾病情况,介绍了将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调制成粥用以治病的方法。这些食养、食疗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引用,使饮食养生在宋代初步形成一门专一的学科。
  书中涉及妇科、儿科处方数量很多,体现宋初医学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关注;书中有关美容的内容占有一定的篇幅,至今许多美容药方仍在使用;而神仙、食治、补益方的独立归类表明当时对养生保健有着广泛的需求。这些均说明《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大型方书,其内容还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普及医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这与王怀隐身为道士,注重养生也有密切关系。
  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在继承发展前代医学的基础上,也有许多创新之处。
  《太平圣惠方》不仅补充了唐代以后的大量药方,还为许多无名的古方确立了方剂名称。
  《太平圣惠方•针经》新增腧穴13个,其中经穴有6个,经外奇穴有7个,除眉冲、膏肓俞、厥阴俞3个经穴见载于《脉经》、《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外,其余3个经穴、7个经外奇穴均为《太平圣惠方》首载。
  有关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也是首先出现在《太平圣惠方》中。该书卷六十一“辨痈疽证候好恶法”明确记载,“然则痈疽之发,有五善七恶之证”,并逐一介绍了“五善七恶”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果。
  《太平圣惠方》中有许多含有大黄的复方及单味大黄治病的方法,在中医药史上第一次提出不论阴黄或阳黄都可用单味大黄治疗。
  书中明确提出“惊风”病名,并对急慢惊风的病因及症状详加辨析。这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实属首见,对后世医家很有启发。
  书中首次记载了新生儿断脐后,用药物对脐部进行消毒处理、预防脐风的治疗方法。该书卷七十六“孩子要用药物”条下有“烙脐圆方”和“封脐散方”,首次记载了采用药物对初生儿断脐后进行妥善处理、避免“脐肿”的方法。这一成果,比欧洲医生提出用漂白粉泡洗接生者的手和器械来预防新生儿“脐带风”的主张,早了将近50年,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的一项创举。
  此外,植牙术、枯痔钉疗法、“肛肠”一词的应用等,在《太平圣惠方》中都属首创记载。
  宋真宗赵恒两次将《太平圣惠方》赠给高丽,促进朝鲜医药的发展。《太平圣惠方》后来传至日本,对日本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来源

  1. 付笑萍. 王怀隐与《太平圣惠方》[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8:3. 
  2. 付笑萍. 王怀隐与《太平圣惠方》[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8:3. 
  3. 田文敬. 略论《太平圣惠方》编著特点[J].. 陕西中医,. 2006(09):1135-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