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簪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玉簪记

圖片來自自由評論網

玉簪记》是明代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戏剧,刊行于明朝万历年间。《玉簪记》情节简单而生动,语言朴实而优美。[1]

基本訊息

  • 创作年代/明代文学体裁传奇(戏剧)
  • 作者/高濂
  • 字数/81000(带注释)

故事简介

  • 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在途中与母亲相失,入金陵女贞观出家。
  • 观主的外甥潘必正应试落第,耻于还乡,来访观主,就借住在观中。
  • 潘必正见妙常貌美,随生爱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声诉心意,终成欢好。
  • 后被观主发现,对潘必正严加训诫,逼他早应会试,潘必正无奈只得乘舟而去。
  • 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赠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鸳鸯扇坠回赠,相泣而别。
  • 潘必正至京会试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迎娶陈妙常成婚。

故事背景

  • 《古今女史》上载:“宋女真观尼陈妙常,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张于湖授临江令,宿观中。见妙常,以词挑之,妙常亦以词拒之。
  • 后妙常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于湖,以计断为夫妇。”《玉簪记》大致取材于此。
  • 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的小说戏剧很多,但这些小说戏剧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结合作为一件文人才女的风流韵事来描写。
  • 高濂的《玉簪记》基本情节沿自小说《张于湖传》,某些场面的处理也受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的影响。

劇情大綱

  • 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
  • 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
  • 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
  • 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歷史評價

  • 该剧中《茶叙》、《寄弄》、《偷诗》、《秋江》诸出,至今仍活跃在昆曲舞台上。
  • 明代凌濛初据此剧改有《乔合衫襟记》,清代有高宗元的《增改玉簪记》,这都说明了该剧影响的深远。

精采視頻

《玉簪記‧琴挑》【朝元歌】【前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