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咝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犀咝蝰 |
犀咝蝰(学名:Bitis nasicorni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咝蝰属下的一种毒蛇,主要分布于西非及中非地区。犀咝蝰最为人所知的是其鼻端上的尖长鳞角,形状如犀牛角,因此得名。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犀咝蝰
拉丁学名; Bitis nasicornis
二名法; Bitis nasicornis(Shaw,1792)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 爬虫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蛇亚目 Serpentes
科; 蝰蛇科 Viperidae
亚科; 蝰亚科 Viperinae
属; 咝蝰属 Bitis
种; 犀咝蝰 B. nasicornis
分布区域; 非洲
名称; 犀咝蝰 B. nasicornis
二名法 Bitis nasicornis-Shaw, 1792
异名; Coluber Nasicornis - Shaw, 1792
Coluber Nasicornis - Shaw, 1802
Vipera nasicornis - Daudin, 1803
Clotho nasicornis - Gray, 1842
Arastes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45
Cerastes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47
Vipera Hexacera - Duméril, Bibron & Duméril, 1854
Echidna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57
V[ipera]. (Echidna) nasicornis - Jan, 1863
Bitis nasicornis - Büttikofer, 1890
tis nasicornis - Boulenger, 1896
简介
犀咝蝰是加蓬蝰的近亲,二者都是拥有最大毒牙的毒蛇,二者只有很小差别,除了花纹外主要是犀咝蝰吻部有两个长长的叶状突起,像犀牛,估得名
加彭咝蝰是全世界 体形第二大的有毒蛇 第一大是眼镜王蛇。它的毒牙 有3CM长
和这种蛇的安全距离不要低于5米,这个家伙极其毒,毒液属于神经毒素,能有1毫克毒液注入体内就可以在10分钟之内放倒人,10分钟之内除了极其专业的抗蝰蛇毒血清可以解毒外,基本没治。而且这个家伙动作极快,可以弹射向前2米左右,加上自身长度,可以自如地攻击自身4米以内的任何动物。它的视力很差,主要靠鼻子上面的两个红外感知器来感知外界情况。
特征
该种也可称为河蝰,它体形很大,体长约达72至107厘米。雌性犀咝蝰的身体一般较雄蛇为大。
犀咝蝰头部扁平,呈三角形,与躯体相比显得较小。颈部狭细,鼻端有2至3片角状的长鳞,双眼细小并分布于头部前方。尖牙并不长大,甚少长逾1.5厘米。犀咝蝰的背鳞约有31至43排,鳞片尖突,甚为粗糙,当它们与外物冲突时容易令对方受伤。腹鳞约有117至140片,有单片肛鳞。专门以哺乳动物和大型蛙类为食,体色和加蓬咝蝰相似,具有迷彩功能,它的体背色彩组成主要由灰、蓝、紫红、橘红及黑色构成,头较长,头背具一很大的黑色箭形斑块,吻突起教长,甚至比加蓬咝蝰西非亚种的吻状突起还长,虽然它是陆栖种类,但是善于游泳和爬树。
地理分布
犀咝蝰主要分布于西非的几内亚至加纳地区,与及中非的中非共和国、苏丹共和国、喀麦隆、加蓬、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卢旺达、乌干达及肯尼亚。其标准产地为"非洲以内地区"。
生活习性
犀咝蝰多栖息于树林地区,甚少出没于木林,其栖息地比加蓬咝蝰更受限制。
它们属于夜行性蛇类,日间时多躲藏于树木底下、洞穴中或地上的枯木缝间。犀咝蝰的体纹让它们便于藏起踪迹,能起保护作用。
另外,虽然犀咝蝰属于陆行型蛇类,但它们亦能攀爬树木,最高纪录者更曾攀上离地3米之高。
犀咝蝰之所以擅长攀树,是因为它们拥有强而有力的尾巴,可以抓紧树木枝干。有时候,它们也会于浅滩地区出没,因此亦被认为是威力超群的泳手。
犀咝蝰行动缓慢,但能向前方或两侧发动快速的咬击,而且并不会将身体紧缩以向对手发出咬击前的预警。而且,要抓起犀咝蝰的尾巴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它们的尾巴相当有力,足以令它们撑起身体向对手作出噬咬。相对于鼓腹咝蝰(B. arietans)而言,犀咝蝰的性情比较镇定;如果有人类接近犀咝蝰,它们一般会假定对方看不到它们的存在,而向对方发出嘶叫声,以警告对方别再作进一步的接近。根据一些说法,犀咝蝰是所有非洲蛇类中能发出最响亮嘶叫声的蛇,其声音几乎类近于尖叫。[1]
参考文献
- ↑ 色彩斑斓的毒蛇-犀咝蝰,个人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