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气承当。四平八稳,神州永昌。她讲究字体的间架结构,平衡布局。也讲求字形的沉稳厚重,大气端庄。横要平竖则直,切不可头重脚轻根底轻飘[2]。
名词解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所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引起最常见出血性疾病。通过对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研究,公认绝大多数ITP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所致。也有新的观点认为是免疫介导损伤巨核细胞或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造成患者血小板生成不足。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的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症状。ITP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一般儿童多为急性型,成人多为慢性型。两种类型在发病年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有所不同。
病因
1.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大多数患者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呈负相关性。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的部位已知主要在脾脏,同时认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也是脾脏,说明脾脏在IT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
2.T细胞异常
已在ITP患者血液中发现血小板反应性T细胞。
3.血小板相关抗原
有学者认为是机体对血小板相关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
4.病毒感染
儿童急性ITP常与病毒感染有关,是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卫反应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病。
临床表现
临床可根据ITP患者病程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型,大于6个月者称为慢性型。有些是急性转为慢性型。
1.急性型ITP
一般起病急骤,表现全身性皮肤、黏膜多部位出血。最常见于肢体的远端皮肤瘀斑,严重者瘀斑可融合成片或形成血泡。口腔黏膜、舌体上血泡,牙龈和鼻腔出血。少数可有消化道和视网膜等部位出血。颅内出血者少见,但在急性期血小板明显减少时仍可能发生而危及生命。急性ITP多为自限性,部分病程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ITP。
2.慢性型ITP
一般起病隐袭,出血症状与血小板计数相关,30%~40%患者在诊断时无任何症状。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小出血点或瘀斑,尤其在搔抓或外伤后易出现。女性可表现月经量增多。
3.乏力
许多患者存在明显的乏力症状,部分患者表现比较突出。对有明显乏力症状者也是疾病治疗的指征。
检查
1.血常规
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的减少,血小板大小及形态异常。一般无明显白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
2.骨髓检查
主要是巨核细胞系的改变。①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加或正常。但能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或缺乏。②突出变化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减少、并出现空泡、变性等。
3.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绝大多数ITP患者抗血小板抗体水平升高。
诊断
ITP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出血征象、血小板计数减少、脾脏无肿大、骨髓巨核细胞具有质与量的改变及抗血小板抗体检查。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提出诊断标准:
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下列5项中应具有其中1项:
(1)泼尼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
(3)抗血小板抗体增多。
(4)血小板相关补体C3增多。
(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参考文献
- 跳转 ↑ 科普 |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搜狐,2022-03-25
- 跳转 ↑ 【传统之韵】汉字--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搜狐,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