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魂節的習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魂節的習俗 |
牛魂節的習俗牛魂節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是壯、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多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傳說這一天是牛的生日,我國各民族的民間養牛人家,都要用不同形式來慶賀。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牛魂節的習俗。[1]
這一天,農家會給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品足,並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家家蒸製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餵牛。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着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讚頌和酬謝牛的功德。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餵飽,然後全家人才吃節飯。70年代以來,牛王節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漸淡薄,但敬牛護牛之風猶存。
每逢節日這天,桂北地區的壯、侗、瑤、苗等少數民族的群眾都要上山採集烏柏等樹葉,用煮出的水做一鍋糯米飯,呈紫紅色,叫做烏飯。人們盛碗這樣的飯,並放上幾塊煮好的臘肉,先端去餵給牛吃,然後自己才吃飯。不管地里的活有多少,這一天都要忌耕牛梨田耙地,免除其一切勞役。小孩清早就把牛放出欄,送到綠草如茵和牧場。老人告戒孩子們不准揮鞭甩打牛群,好讓牛愉快地度過它的生日。人們還將牛欄內的類便清除掉,撒上石灰,做到欄乾草足。有的人家采割新鮮草料飼養耕牛;也有時的用鹽水淋濕草料餵養;還有的泡製甜酒或雜梁酒,或者在酒里敲幾個雞蛋,用竹筒餵灌耕牛;更有細心人用蓖子梳去牛虱,用茶油擦塗傷口,做到精心護理,使耕牛保持強健的體魄和持久的精力。
貴州冊亨、羅甸、貞豐、安龍、紫雲等地的布依族,這一天要吃白、黑、黃、紫四色糯米飯,還用楓香樹葉泡水給牛洗澡;瑤族同胞則煮甜飯以表祝賀,祈求小牛塊塊長大;土家族於農曆四月十八日這天都要做粑粑敬祖先及牛王菩薩,對耕牛備加關照,要將這一天最好的食品給牛吃;麼佬族於農曆十月初一過節,除了用飯、肉、酒敬牛王外,各家要用兩個糍粑和嫩草餵牛,以示酬勞耕牛終歲勞役之苦;部分布依族地區也在十月初一過節。這天,人們先將糍粑粘在牛角上,然後再粘野菊花;還有的地方給牛掛上紅綢和其他飾物,把牛打扮得威風凜凜。姜族則在農曆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廟燒香、點蠟、燒紙錢,並宰一隻羊和一隻雞,祈求牛王菩薩保佑耕牛平安。
壯族人認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牛魂節一到,人放犁,牛脫軛,主人家要用新自釀製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飯來餵牛。這一天,要清掃牛欄,給牛洗刷身體;牛沐浴時,還要敲鼓助興。當然羅,這一天是絕對不能打牛的,如果打了牛,就會把牛魂驚跑,對農事大為不利。到了午間,家家都要舉行敬牛儀式。這時,全家坐在擺滿酒席的桌邊,由家長牽牛繞桌一周,同時唱起敬牛歌,餵牛吃五色飯。最後,全家站起來撫摸牛背,表示對牛的祝福。
其實,吃烏飯並不僅限於少數民族,它廣泛流行於南到兩廣、北到江淅一帶,其中包括漢族在內。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節吃,更多的地方在四月初八吃。農曆四月初八那天,不僅家家戶戶自做烏飯,而且市場上也有出售。有的地方甚至將它作為平時的早點或點心出售,很受歡迎。江南的烏飯像北京的切糕,不過切得更為方正,也更有嚼勁,一般都是放涼了撒上白糖或紅糖吃。
吃烏飯很可能是東南沿海和江淮各族人民共同祖先之一的百越人的遺風。南方水田若用人力耕作,要比北方旱地艱苦得多。因此,自從使用牛耕後,南方人民對耕牛特別愛護甚至崇拜,從而產生牛王的神話,並專門設置一個節日來慶祝它的生日,以示感激之情。據史書記載,漢族直至南北朝時仍規定嚴禁宰殺耕牛,違者以犯法論處,這再次說明牛魂節和農業民族愛惜耕牛、保護生產力有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