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牛蒡子的鉴别方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牛蒡子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

牛蒡子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边、路旁及荒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

【药材来源鉴定】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子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材历史考证】

牛蒡子原名恶实,其始载本草《名医别录》云:“生鲁山平泽。”鲁山,在今河南省境内。《新修本草》云:“其草叶大如芋,子壳似栗状,实细长如茺蔚子。”《本草图经》曰:“恶实即牛蒡子也。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棣,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亦如羊负来之比。

根有极大者,作菜茹尤益人,秋后采子入药用。”并附有“蜀州恶实”图。《本草纲目》曰:“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棣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梂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者近尺,其色灰黪。七月采子,十月采根。”并有附图。根据以上本草图文所载考证,与本品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圆锥形,肉质。茎直立,具多数纵条棱,上部多分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长蛛丝毛及棕黄色小腺点。基生叶丛生,叶柄长达30cm,叶片宽卵形,长达30cm,先端钝尖,基部心形,边缘具稀浅波状凹齿或齿尖,上面绿色,具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密被短绒毛,具黄色小腺点;茎生叶互生,与基生叶近同形。

头状花序簇生于枝端,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总苞卵球形,绿色,无毛;总苞片多层,近等长,长约15mm,先端具软骨质倒钩刺;花小,紫红色,全为管状花,管长14mm,先端5裂,裂片长约2mm,聚药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长,柱头线状2歧。瘦果椭圆形,长5~7mm;冠毛短刺状,长达3.8mm,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花果期6~9月。

【药材性状鉴定】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药材显微鉴定】

本品粉末灰褐色。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或尖卵圆形,相嵌紧密;侧面观类长方形或长条形,稍偏弯,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约至20μm,木化,纹孑L横长。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草酸钙方晶直径3~9μm,成片存在于黄色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晶细胞界限不分明。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细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药材理化鉴定】

取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1]

【采集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饮片炮制】

1.牛蒡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性能功用】

辛、苦,寒。归肺经胃经。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内服:6~12g。水煎服。

【附注】

1.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2.山东、新疆、安徽等曾发现将同科植物大鳍蓟Onopordon acanthium L.的干燥种子充当牛蒡子药用。

其主要鉴别特征为:表面纵脉间有明显细密的横皱纹。二者来源不同,不可混用。[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