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燕乐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燕乐县现在的隆化县,是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周围毗邻内蒙古、承德市、承德县滦平县丰宁县围场县。总面积5474平方千米/5497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2006年)。[1]

基本内容

北魏设置,隶属安州广阳郡,故城在今河北省隆化县境。东魏内徙,寄治幽州北界,即今密云县东北70里处。隶安州广阳郡,并为州、郡治所。北周废。隋开皇初复置,隶属檀州。 大业三年(607年),檀州改为安乐郡,县隶属安乐郡,治所在今密云县东北70里。唐武德元年(618年),安乐郡改为檀州,天宝元年(742年),檀州改为密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檀州,均隶之。长寿二年(693年),县治徙新城,即今密云县燕落村。五代后唐废除。

现状

燕乐县,即是隆化县,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献身的地方。地处河北省北部,全县国土面积5497平方公里,居河北省第三位。辖25个乡镇,362个行政村,总人口41.5万人。共有13个民族,有满、蒙、回、苗、壮等少数民族人口22.9万人,占总人口的55.1%。其中满族人口16.9万人,蒙古族人口3.4万人。全县有8个民族乡,362个行政村均为少数民族联合村。隆化距承德60公里,北京192公里。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5元。在连续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森林面积

燕乐县山场广阔,宜林面积大,其中有林面积295万亩,森林覆盖率35.8%,主要树种杨、桦、松、柞等,林木蓄积量368.1万立米,年采伐量5万立方米,可牧草场420万亩,盛产多种山珍、野味、中药材等土特产品。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发现的矿咱有48种,现已开发利用24种,主要铁、金、银、铅、锌钼、莹石、沸石、硅石、长石、膨润土、珍珠岩、石灰石、紫砂土、硅砂、花岗岩、锶系列,偏硅酸系列、矿泉水系列等。水资源丰富,属滦河水系,滦河流主流流经县内六个乡镇,四条较大支流流域总长334公里,水资源总量10.8亿立方米,另有可开采地下水量4亿立方米。农业资源丰富,隆化县盛产玉米、水稻、谷子大豆等,粮食总产量达5亿斤,玉米产量最大,并有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畜产资源丰富,全县牛存栏8.53万头,已被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以张三营、郭家屯、步古沟等十大商品牛繁殖基地、育肥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猪、羊存栏分别为20.2万头和17万只,肉类总产量达2116万公斤。果品资源丰富,全县现有各种果树1064万株,主要盛产红果、苹果等,目前全县已建成果品加工厂6处。劳动力资源充足,农村有7万人的剩余劳动力。

行政区划

1997年,燕乐县面积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万,辖10个镇、10个乡、5个民族乡:燕乐镇郭家屯镇蓝旗镇张三营镇七家镇唐三营镇汤头沟镇韩麻营镇中关镇步古沟镇、庙子沟乡、偏坡营满族蒙古族乡、山湾乡、八达营蒙古族乡、蒙古族乡、旧屯满族乡、白虎沟乡、茅荆坝乡、尹家营乡、韩家店乡,等。县政府驻燕乐镇。

2002年底,燕乐县总面积5475.30平方千米,人口41.40万。辖10个镇、7个乡、8个民族乡,8个社区、36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燕乐镇兴州路115号。

燕乐镇

镇政府驻北街村。面积291平方千米,人口6.80万。辖8个社区、28个行政村:北安路、苔山路、兴州路、利民路、药王庙、建设、安州、南关;北街、东街、南街、煤窑、黑水、西沟、荣顺、山咀、西山、伊逊河沟、十二挠海、缸瓦窑沟、石灰窑沟、下洼子、西沟门、下甸子、于家沟、阿拉营、哑叭店、头道营、二道营、三道营、四道营、苔山后、超梁沟、吧台子、闹海营、茅茨路。

韩麻营镇

镇政府驻韩麻营村。面积216平方千米,人口3.01万。辖21个行政村:韩麻营、铁匠营、京堂沟、海岱沟、马虎营、兴隆岭、汤头沟、龙王庙、牌岔子、冷水头、荞麦梁、德吉沟、平房、东兴、北沟、关地、韩三沟门、大乌苏沟。

中关镇

镇政府驻中关村。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1.03万。辖10个行政村:中关、龙凤、梁前、东升、三家、于家店、大窝铺、靠山店、北铺子、王栅子。

七家镇

镇政府驻七家村。面积148平方千米,人口1.26万。辖11个行政村:七家、西地、西道、温泉、汤头沟门、三十家子、柳松子、刘家沟、南营子、宝山营、白杨沟。

汤头沟镇

镇政府驻汤头沟村。面积263平方千米,人口2.51万。辖32个行政村:小汤头沟、大汤头沟、张蛮子沟、佟家栅子、刁虎山营、小偏坡营、四十家子、红山子、凤凰沟、喇叭沟、大沈屯、大东沟、下东沟、疙瘩营、苇子沟、四间房、河洛营、小沈屯、徐八屋、大连沟、布施营、西岔沟、何三屋、大布汰、大西沟、下京堂、山前、辛店、水泉、黑沟、西窑、富新。

张三营镇

镇政府驻张三营村。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2.05万。辖19个行政村:后街、前街、西街、河东、宝山、双兴、台沟、新风、龙潭后、南台子、麻子沟、西南沟、南园子、管家营、大黑沟、通事营、莲花山、罗鼓营、石洞子。

唐三营镇

镇政府驻唐三营村。面积276平方千米,人口2.56万。辖22个行政村:唐南、唐北、哈下、哈上、石片、龙门、太平、即墨营、平家营、碾子沟、榆树庄、羊圈子、河南营、杨树底、胡家营、南大坝、西大坝、北大坝、东大坝、东黑沟、西杨树沟、二道窝子。

蓝旗镇

镇政府驻中营子村。面积269平方千米,人口1.84万。辖19个行政村:中营子、大营子、白尹沟、赵家台、东南沟、大南沟、黑山咀、北窝铺、杨树沟、煤窑洼、老爷庙、千松沟、少府、蓝旗、西头道营、大两间房、五龙头沟、苏木营子、蓝旗北沟。

步古沟镇

镇政府驻步古沟村。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1.64万。辖14个行政村:步古沟、柳沟营、小台营、西庙宫、下西沟、槽碾沟、东阿超、北岔、南岔、三屋、碑梁、城子。

郭家屯镇

镇政府驻郭家屯村。面积713平方千米,人口2.84万。辖21个行政村:郭家屯、干沟门、老东营、二道营、三道营、罗卜营、干沟门、小庙子、小甸子、半壁山、漠河沟、招素沟、槽碾沟、西屯、水泉、南营、河北、盆窑、小梁、黄家窝铺。

荒地乡

乡政府驻荒地村。面积290平方千米,人口1.65万。辖18个行政村:荒地东、荒地西、二沟门、茅吉口、大后沟、上官营、平顶门、东沟门、小后沟、邓厂、营房、梁底、二道湾子、石虎沟门、樱桃沟门。

章吉营乡

乡政府驻章吉营村。面积159平方千米,人口1.66万。辖13个行政村:章吉营、韩吉营、姚吉营、大官营、东北沟、柏子沟、榆树底、南孤山、共和、瓦房、黎明、那碾沟门、杨树沟门。

茅荆坝乡

乡政府驻茅荆坝村。面积305平方千米,人口0.95万。辖12个行政村:茅荆坝、老局子、新局子、田家营、郑家沟、天义沟、梨树营、兴隆营、羊草沟门、坝底、团瓢。

山湾乡

乡政府驻山湾子村。面积187平方千米,人口1.04万。辖11个行政村:山湾子、左道营、扎扒营、皮匠营、孙家营、西北沟、玉皇庙、庄头营、苗子沟、南沟、小杨树沟。

碱房乡

乡政府驻碱房村。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0.67万。辖7个行政村:碱房、马道、敖包、韭菜沟、燕子窝、羊鹿沟、榆树川。

韩家店乡

乡政府驻韩家店村。面积245平方千米,人口1.29万。辖10个行政村:韩家店、厂沟门、老窝铺、三岔口、八里营、榆树林、阿虎沟、西底沟、唐家庄、黑石碳沟。

湾沟门乡

乡政府驻湾沟门村。面积241平方千米,人口0.93万。辖11个行政村:湾沟门、东底沟、大西台、娘娘庙、沙金堆、西北沟、苇塘沟、大坝沟、四道沟、赵小斯沟、茶棚。

尹家营满族乡

乡政府驻尹家营村。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0.80万。辖11个行政村:尹家营、张家营、松数底、九屋营、混铁沟、麻地沟、上京堂、上沟、岔沟、银山、西营。

庙子沟蒙古族满族乡

乡政府驻庙子沟村。面积95平方千米,人口0.60万。辖6个行政村:庙子沟、十间房、三间房、东台子、赵木匠沟、八家。

偏坡营满族乡

乡政府驻偏坡营村。面积184平方千米,人口1.27万。辖14个行政村:偏坡营、白银沟、靠山营、上山咀、榆树底、三间房、九神庙、榆树林、昆仑沟、卧虎沟、哈沁营、茅沟门、黄酒铺、颇赖。

八达营蒙古族乡

乡政府驻八达营村。面积187平方千米,人口1.36万。辖12个行政村:八达营、和平营、台吉营、乌梁苏、下牛录、上牛录、哈叭气、三截地、白云山、东沟、上窑、青松。

太平庄满族乡

乡政府驻太平庄村。面积178平方千米,人口1.02万。辖11个行政村:太平庄、两间房、南甸子、北甸子、兴隆庄、小黄旗、周家营、套鹿沟、马栅子、幸福、七道沟门。

旧屯满族乡

乡政府驻旧屯村。面积174平方千米,人口0.74万。辖11个行政村:旧屯、大地、新兴庄、偏桥子、石虎沟、神树沟、鱼亮子、碾子沟、西旧屯、西台子、车道沟门。

西阿超满族蒙古族乡

乡政府驻西阿超村。面积322平方千米,人口0.96万。辖12个行政村:西阿超、杨家铺、三道河、南山根、双峰山、砬子沟、坤头沟、平山营、博岱、四厘、前岔、孤山。

白虎沟满族蒙古族乡

乡政府驻白虎沟村。面积95平方千米,人口0.83万。辖6个行政村:白虎沟、高立营、榆树底、蛤蟆梁、泉眼沟、栅子。[2]

著名旅游景点

董存瑞烈士陵园

为纪念英雄董存瑞的不朽业绩,1954年经原热河省政府批准,在燕乐县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宫的旧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董存瑞烈士陵园占地75000平方米,主体纪念建筑十一项,建筑形式融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于一体,既宏伟壮观,又庄严肃穆。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在长369米的中央主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门、牌楼、塑像、纪念碑、墓。在牌楼侧后47米的两条副轴线上,是相对称的董存瑞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和国防教育纪念馆;还有两座题词碑廊,整个建筑群体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纪念体系。

董存瑞烈士陵园大门,建于1960年,按照陵园的统一规划,四根门柱均为巍巍丰碑式造型,象征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永存世人心中,而柱头上镌刻的齿轮与麦穗,象征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红色政权,在门柱中间横额上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董存瑞烈士陵园”七个黑色大字,笔势跌宕,苍劲浑厚。

陵园牌楼建于1961年,属烈士陵园的早期建筑,它的形式是仿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牌楼。该建筑高7.5米。牌楼上借用了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金色大字,这里象征着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

在陵园的东、西侧轴线上,各矗立着一座角亭。东亭是董存瑞烈士纪念亭,建于1961年,它的外型与内部结构是仿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亭。亭子中间的这座纪念碑,为钢筋水泥筑成,外饰白砬水磨石,正面是“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贴金楷书大字,背面用红色小楷书记述了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对面西亭为革命烈士纪念亭,结构与东亭完全相同,亭中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贴金大字。

茅荆坝森林公园

茅荆坝森林公园,位于两省区(内蒙古、河北省)四旗县(喀喇沁旗、宁城县、燕乐县、围场县)交界处

。茅荆坝是赤峰地区通往承德北京的咽喉要道,古道险隘,在经济、交通、军事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茅荆坝坝口,呈马列鞍形地貌,坚硬的花岗岩形成较高的山峰,相对较软的片麻岩,则易被侵蚀,形成隘口。地势在海拔1300-1700米之间。这一带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从华北、东北向蒙古高原过渡的特点。在自然地理上处于半湿润森林带向半湿润平地干旱森林草原带过渡地区。同时又是辽河、滦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茅荆坝森林公园属大陆性季风型燕北山地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公园内资源丰富,既有乔灌木百余种,又有藤本、菊科、禾本等草本植物数百种。既有狼、豹、野猪、狍子等走兽,又有鹰、山鸡等多种飞禽。 春季万木吐翠、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盛夏林海翻波、凉风习习;深秋霜叶满坡、层林尽染、万紫千红;隆冬白雪皑皑,松翠挺拔,园内奇石异景,令人遐想,有孔雀开屏、仙人渡、金马洞等十几个景点,又有山泉叮咚、溪水潺潺、绿草野花相互映衬。自然景观美不胜收。[3]

经济发展

燕乐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四个发展方向,县域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势头,如期实现了“十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燕乐县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总量较快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工业增加值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7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县级收入27627万元,比上年增长7.9%,全部财政支出130274万元,比上年增长16.4%,职工工资水平增加。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17906人,劳动报酬总额51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31%,其中在岗职工16921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0365万元,比上年增长13%,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7912元,比上年增加2184元,增长8.5%。

十一五”期间,燕乐县为了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立足县情,突出特色,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提高整体实力的关键环节来抓。目前,矿产品开采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三个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山杏、大扁、山楂)为主的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加快发展以物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加快推动旅游产业,突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温泉疗养等特色,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繁荣燕乐经济

工业情况

燕乐县工业企业已初具规模,食品和机械加工业,矿业和建材业,精细化工和冶金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系列。阀门厂、碳素厂、机械厂、制酒厂、造纸厂、皮毛厂、塑料厂、石材厂、铁选厂等工业企业已具相当规模。三资企业和对内合作企业发展迅速,现已建成三资企业10家,尤以矿业、建筑、建材业、矿产品系列开发、林果制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已成隆化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增加,六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两高一优”农业稳步发展,坝上生态开发、滦河小流域治理、养牛、水稻等农业稳步发展,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