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熊培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熊培雲
熊培雲
原文名 Peiyun Xiong
出生 1973年
中國
國籍 中國
職業 《南風窗》駐歐洲記者(主筆)
知名作品 《思想國: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
《這個社會會好嗎》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
《自由在高處》

熊培雲,(1963年4月27日-2018年)出生於香港,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有「靚絕五台山」的美譽。 熊培雲,南開大學副教授[1]。曾駐巴黎,任《南風窗》駐歐洲記者,兼國內若干影響力媒體專欄評論員及社論作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譯叢」創始主編委員。 近年來在《南方周末》、香港《鳳凰周刊》、法國《世界報》、日本《東洋經濟周刊》等海內外媒體發表評論、隨筆千餘篇。[

人物簡介

熊培雲,1973年生,祖籍江西。畢業於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歷史學、法學與傳播學。思想國網站創始人。 過去與現在與熊培雲寫作相關的職業主要有:《南風窗》駐歐洲記者(主筆);《新京報》首席評論員;《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東方早報》、《亞洲周刊》、《鳳凰周刊》等知名媒體專欄作家、社論作者及特約撰稿人;南開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於2010年5月27日增選為立人鄉村圖書館理事會理事。1

主要著作

《思想國: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1-1) 思想自由的國度並非盡善盡美,但它恰恰恰是值得理想主義者去追求的,也只有理想主義才能突破「三個和尚無自由」的困境,建成這種「思想國」。另一方面,以實現「盡善盡美的理想」為理由去扼殺思想自由,結果只能是:只准我想,不准你想;既無「思想」,何談「理想」?——熊培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秦暉(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 「從刀劍共和國到思想共和國」。無疑,《思想國》正在重塑並豐富一個偉大的概念。 ——Gil Delannoi(法國思想史研究專家) 我已入籍思想國,那個《九三年》里藍軍司令戈萬說的思想共和國,熊培雲先生創建的思想國。這裡的人不會生真理病,他們說「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這裡的人不會朝猜疑冷酷的方向走,他們說「容忍比自由還重要」。這裡的人「通過知識尋求解放」,他們「年老而勿衰」,每個人都有一雙認識知識的眼睛。思想國不需要護照,只要你有人格;思想國沒有國界,因為你的靈魂指引了你的方向。 ——笑寒(思想國網友) 《中國之覺醒》(法文譯著,香港田園書屋) 《重新發現社會》(新星出版社,2010-1-1) 熊培雲的社會觀察,他的文筆,是如此細緻和娓娓道來,讓我恨不得重回小學,對自己的文學功底、人文社會科學「推倒重來」。對於我們這些從抑制獨立思考的教育體系中出來的人來說,到大學畢業時還能保留住自己個性、特別是保留住思想個性的人,實在渺渺無幾,而能夠像熊培雲這樣獨特洞察人、社會與國家的人就更是難得了。讀他對電影、對文藝、對著作的評論,是一種思想享受。他的才華是上帝給我們中文世界的禮物,這種禮物讓我們沒有理由不感激。 《重新發現社會》獲得《新周刊》2010新銳榜的2010年度圖書獎項,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南方都市報》年度十大好書,《亞洲周刊》2010年十大好書,入選新浪2010年"中國好書榜"第四名,財新網年度好書推薦,中國圖書勢力榜年度圖書獎。 《自由在高處》(新星出版社,2011-1-1)《自由在高處》是作者對《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創造,積極生活。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說「不自由、仍可活」。自由與自救,是本書的方向與重點。 《一個村莊裡的中國》(新星出版社, 2011年10月)《一個村莊裡的中國》是作者的還願之書。它以故鄉村莊為起點,多條線索並進,從各個側面重新梳理了百餘年來的中國史與鄉村史。既有個體生活的真切體驗與細緻描述,又有時代命運的整體分析。故鄉從哪裡來,中國向何處去?本書連接歷史與心靈,解讀沉淪與希望,為轉型期中國凝聚自由而寬容、平等而向上的力量。 《這個社會會好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1) 烏托邦時代,為了未來否定現在;功利主義時代,為了現在捨棄未來。當中國從一種極端滑向另一種極端的時候,熊培雲以一如既往的樂觀態度,喚回人們對理性的信心與熱情。 這個社會會好嗎?既是疑問,也是期許。本書打通古今中外,不僅着重探討了革命與改良、自由與責任、暴力與寬恕、道德與法律等關鍵議題,而且從「以己任為天下」的角度,詮釋了個體之於社會變革的重要性。

名言

無論大國崛起,還是小國崛起,首先是國民權利包括選擇權利的崛起。畢竟,國家不是目的,而只是國家將自己權利最大化的一種手段。———熊培雲 承認「我即單位」「我是時間單位」「我是時間的尺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關於生命意義的挖掘,將不再是忠誠於某個地理與環境,而是忠誠於我們自己的一生(這段時間)——正是通過這段時間我們參與並見證一個時代。一個人應該站在自己的生命本身,站在一個時代的立場上表達自己的心聲,而非生在中國便只為中國人表達,生在美國便只為美國人說話。——熊培雲 我願意以更廣闊的視角將我所熱愛之國視為時間之國,一種立於時間維度上的精神與思想之國,而非空間意義上的逆來順受或與生俱來的「嫁雞隨雞」式的地理之愛。——熊培雲 當公有制異化為對民眾精神與肉體雙雙充公的一種國家體制,社會主義同樣表現為「有主義無社會」,或者「主義壓倒社會」。——熊培雲

「醬油主義」:沒有理想、玩世不恭、冷嘲熱諷,對現實不滿卻又遠離政治與社會運動,帶着一種自命清醒的虛無主義,從不與強權對抗。——熊培雲 社會的潰敗首先表現在權力的失控,腐敗不過是其外在的表現。這種失控表現為,權力成為不但外部無法約束而且內部也無法約束的力量。——熊培雲 轉型期中國人漸漸熱衷於討論政府如何對社會進行危機管理,事實上,同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起一種制度文化,使社會能夠充分自治,可以從容面對政府危機;能夠在此危急中繼續自由自我、自發自為地生活。——熊培雲 一個社會對付腐敗最重要的兩個工具,一是透明的媒體,二是司法獨立。如果這兩個工具都是在官僚集團的控制之下,他們永遠也不可能自砍手腳。——熊培雲 歸根到底,國家只是全體國民締約產生的一個組織,是國民用以謀求幸福生活的工具。在此意義上,愛國主義者真正要做的不是忙於督促每個人去愛國家,而是要讓國家能夠愛每一個人。——熊培雲 「愛國者」假定國家和自己永遠正確,一方面當國家面臨所謂「危機」時,「愛國者」會竭盡全力從外部或內部尋找敵人,並認定他們是所有罪惡的根源,將自己的責任一筆勾銷,以此維護所謂的民族自尊與國家榮譽;另一方面,又會單方面賦予某些人以「愛國」責任,然後監督他們是否愛國或叛國。在此邏輯下,監督者永遠愛國,而且指責別人越多,自己就越愛國。「尋找替罪羊」因此成了「愛國」者只賺不賠的買賣。——熊培雲 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有平等與文化的多樣性;只有尊重生活,一切政治與社會變革才不至於凌空蹈虛,因主義放縱生活;只有尊重生態,人類文明才有可持續發展,不飲鴆止渴自我消滅。——熊培雲 多數普通人被賦予一個具有高度意識形態色彩的集合名詞——「人民」。這個名詞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抹殺了公民間的個性差異,也遮蔽了單個公民所應有的一些權利。——熊培雲 就憲政而言,物權與稅收無疑是最重要的兩塊基石。如果說前者的作用在於確定哪些財產屬於公民,那麼後者的作用則為商定公民為購買政府提供的服務理應支付的價格。——熊培雲 真正支配中國歷史走向的卻是一部「拆遷律」——這既包括改朝換代、換湯不換藥的「政治拆遷」,也包括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創造物的拆遷。——熊培雲 承認個體的物權,歸根到底就是承認個體自治的權利,並在此基礎上拓展秩序,締結堅實的社會之網,藉此抵達更高的富庶與文明。——熊培雲 從產權上說,屬於任何人的東西也意味着不屬於任何人——熊培雲 當財產得不到真正的保護,人們對財產的占有就只能追求誰占得最多,而不是誰占得最久。——熊培雲 說農民保護不了自己的土地,就像他們保護不了自己的選票一樣。其潛在的邏輯是「有錢會使人變窮」,因為一個人有錢了會亂花掉。——熊培雲 凡是對自己有利的改革措施,就大呼與國際接軌,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見容於世界;凡是對自己不利或要承擔更多責任的改革措施,就拚命強調中國國情,仿佛不如此,就不實事求是。——熊培雲 人類文明首先是自由行走出來的。當然,這不僅包括走出地理,同樣包括走出禁忌、苦難與不公正。——熊培雲 開放時代的居民可以通過居住地的自由抉擇客觀上使地方政府陷入關乎治理能力的競爭之中。——熊培雲 不管民主是個好東西,還是個壞東西,民主首先得是個東西。如果民主連東西都不是,恐怕應該討論的就不是民主的好壞問題,而是民主的真假問題。—熊培雲 中國已經已經以及將要完成的歷史,即是一部從「嬴政」走向憲政的歷史——熊培雲 當傳統被視為信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傳統中充滿悖論。畢竟,信息有真有偽,它只追求傳播,並不負責絕對正確。——熊培雲 解構主義大行其道,對於今日中國來說,無疑是個積極的信號。從本質上說,它更意味着中國人獲得了自己詮釋生活的角度與權利。——熊培雲 黑暗時代,「莫談國事」不過是一個社會無力反抗時的「免戰招牌」——熊培雲 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無論富有還是貧窮,人們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經營自己。——熊培雲 一個不是靠大選產生的政權,必須不斷通過政績來重述其合法性。——熊培雲 長期以來,中國重意識形態化政治教育,而輕公民教育,許多年輕人對社會與國家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理解,其實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從這方面說,與其用觀點勸說年輕人,不如讓他們了解更多的史實。——熊培雲 倘使我的生命中還有些美好的記憶,那絕不是因為國家對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國家對我沒做什麼。——熊培雲 八十年代群體爭民主,波瀾壯闊;九十年代是個體爭自由,潤物無聲;而最近十年,則是社會與國家充分博弈的十年。中國人不斷地從國家體制中搶回自己。從集體主義到個人主義,從主權到人權,從政治到生活,從官方話語的衰微到民間話語的流行,這實際上也是中國人重新發現社會的維度。——熊培雲 如果說民主是「通過選擇救濟選擇」,那麼專制則是「通過真理救濟真理」。兩者雖然都是行動上的重複,但其意義卻有着天壤之別。民主「以選擇救濟選擇」,是在試錯與糾錯的基礎上實現的,所以在骨子裡是具有懺悔精神的。與此相反,「以真理救濟真理」的可能結果卻是,為了維護最初的真理的正確與威嚴,必須不斷地製造新的真理,真理才因此具有某種原教旨主義氣息。其一邏輯更像是,說了一個謊,必須用一千個謊來圓它。——熊培雲 我在空間上遠離了國家,在時間上找回了自己。——熊培雲 只有奠基在接受信息自由基礎之上,自由言論才更可靠,更真實,更全面。——熊培雲 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線。因為沒有底線,就沒有自由。——熊培雲 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熊培雲 文化不過是人類發明的一種工具,本無所謂「主體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滿足人的主體性。而人的主體性,更決定於人的自我選擇的權利。工具的主體性不能超越於人類的選擇之上。——熊培雲 一個社會的富庶,就在於我們有較多種的選擇。——熊培雲 一個人的完整權利,至少應該來自兩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體自由,而身體自由同樣包括行動自由與審美自由。——熊培雲 自由是一切價值的出發點,而平等則是個人或社會不斷實現的過程,其目的仍是捍衛自由。——熊培雲 論及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普世價值,實際上包括以下三層含義:首先是個體上的自由(人權),然後是群體中的平等(民主或公民權),惟其如此,才可能有博愛(人獲取某種神性)——熊培雲 能讓知識分子安身立命者不外乎三樣東西:知識、獨立、對推進美好人生、社會進步與人類福祉的參與。——熊培雲 革命者不但要建立一個新國家,而且要建立一個與傳統割裂的「新社會」,以此表明革命的必要並展現革命的成果。——熊培雲 體制化:「起初你討厭它(監獄),然後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 當基層幹部受到上級的「零上訪」政策的折騰時,他們同樣把這種折騰轉移到另一些上訪者身上。壓力傳遞的過程因此變成了「弱者對弱者的欺凌」(魯迅)。不同的是,這是「體制內弱者」對「體制外弱者」的欺凌,前者是相對弱者,後者是絕對弱者。——熊培雲 法治政府不能簡單理解為「政府依法治理公民與社會」,其更重要的一環是「公民與社會依法治理政府」。——熊培雲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始於1991年的《城市房屋拆遷條例》,竟然會有「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的荒唐規定,就好比在戰爭年代裡宣示「永不停戰」——熊培雲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會製造並更換工具。之所以要更換工具,是因為任何工具在被交付使用時,同樣會通過「具體使用方法」「奴役」人。——熊培雲 人類既會毀於對過去的徹底遺忘,也會死於對未來的無端想象(或者恐懼)。——熊培雲 如果在不同文明之間有衝突,也只是「不文明的衝突」。對於世界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不斷的融合中消除「不文明」,而非將這個完整的世界像切西瓜一樣分成兩半,然後指着東邊一半西瓜說,西邊那半是你們的敵人。明眼人知道,如果這裡真有「文明的衝突」,那也是發生在西瓜與握西瓜刀的那隻手之間。——熊培雲 因為中國的民主自由與西方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囿於對中國未來的期望與關愛,關於民主及其衍生物的批評時常無法展開—熊培雲 我一直十分反感一些人做天下文章時言必稱「我國」而非「中國」,一則這種立場可能不夠客觀,二則這些人的文章仿佛永遠只是給中國人看的內參,而非公開出版物。——熊培雲 發乎心靈的詩歌與音樂,會激起人們對愛與美的回憶與嚮往。它們一旦抵達內心,謊言織起的真理大廈頃刻間變得弱不禁風。—熊培雲 文藝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為社會進步提供解決方案,而在於對人性之美的堅定的扶持。——熊培雲 電影在我這裡從來不只是一種藝術,更是思考現實的工具。——熊培雲 所謂消極自由,說到底就是免於做什麼事情的自由;而積極自由是可以做什麼的自由。消極自由是「不說」的自由,而積極自由是「說不」的自由。——熊培雲 如果我們篤定信奉某種主義,難免會變成主義的律師,時時為它做無罪辯護。——熊培雲 人要為追求真理而獻身,而不失為真理獻身。——熊培雲 三個獨立:獨立於威權與商業;獨立於自己過去的榮辱;獨立於民眾。——熊培雲 我們是要「自由的人生」,而不是「人生的自由」——熊培雲 人人都知道享受並捍衛自己做愛的權利,不願讓別人給自己戴綠帽子,卻又慷慨地將自己思考的權利拱手讓給他人,一講道理就會給自己帶上幾頂「某某教導我們」「某某說過」的紅帽子。——熊培雲 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熊培雲

==推荐信==

哲哲: 大概是一個月前的事了吧,在一個網頁上看到一篇文章:叫《殺人不償命,欠債要還錢》,探討死刑的存廢問題,通讀全文,感覺比以前讀到的關於廢止死刑的吶喊更有說服力,文中提到「死刑是一種滅絕希望的懲罰」,還引用了前賢先哲關於「未來之罪」、「公共殺人犯」等論述,來闡明死刑的負面效應和荒謬性,於我心有戚戚焉。也因此特別關注了一下作者的名字,文章正題下面標註源作者叫熊培雲,當時正忙俗務,就將文章打印出來作了收藏,以備日後細讀。 今天稍為閒暇,便想起熊培雲這個名字來,便在網上搜索,想知其人淵源,搜索引擎簡單告訴我: 熊培雲. 搜狐評論專欄作家,畢業於南開大學 、巴黎索邦大學。《南風窗》駐歐洲記者。又見其博客鏈接,有文:「我看胡適魯迅啟蒙及民族主義」、「誰是新青年」等,內容涉及政論、文化、法律等諸多方面,其文倡導自由、民主、寬容,引用胡適的話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還有:「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眾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眾人之所非未必真非。爭自由的唯一理由,換句話說,就是要大家容忍異己的意見和信仰。凡不承認異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爭自由,就不配談自由」等關於自由的論述,我以前對胡適的了解並不深,現在則感嘆近一百年前的人,會有這樣的見識,更悲嘆今日之社會,比斯時又有何進步?不想大師一語成讖,如今依然是「不容忍的空氣充滿了國中」。依然「……是一個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會」。 其實我想,大凡文章,都多少會有將自己思想強加於他人之嫌,即使是鼓吹民主自由、呼籲異己思想存在的,不也是想給自己的讀者「洗腦」以期他接受自己的觀念嗎?所以,討論自由的悖論總是無所不在,何謂真自由,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別人的自由,允許別人有自己的意見與信仰,我想終人類文明之終,亦難解決。 但亦不妨「察納雅言」,只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明白沒有誰能自封為絕對真理的擁有者,明白「只有『世上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才是絕對真理」,我們的思想就可以能在自由王國里快意翱翔,我們就可以認識到自己思想的價值與可貴。 在中國,民眾的悲哀在於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沉默也就沉默吧,但又有人剝奪他們不說話的自由,以「民眾的代言人」的身份,懷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去闡釋政治、經濟、文化,誘導民眾走向絕望,他們就是所謂的中國主流知識精英——喪失良知、令人髮指的一群人。 他們知道,「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是個壞公民」,他們害怕我們是個好的懷疑主義者,他們希望我們去看「風月寶鑑」的正面,但身置這樣的社會之中,看正面意味着你思想的行將死亡。 正是出於以上目的,把熊培雲的文章介紹給你,他是一個「溫和」的民主與自由主義者,一個啟蒙主義者,文章中少有漫罵與詆毀,他的文章是開放性的,強調個體思想的寶貴,我喜歡這樣的人,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個社會需要不斷的啟蒙,我認為「啟蒙」是一對矛盾,就是一方要啟,另一方要蒙,而蒙的力量總是大於啟的力量,民眾總是受蒙蔽。中國照現在的模式發展,即使民富國強,人民也不會有幸福,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自由。 看他的文章在BAIDU搜索即可。

祝好! Yours Zippo 匆草於2005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