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點絳唇·離恨 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點絳唇·離恨
圖片來自搜狐網

點絳唇·離恨此詞上片描寫歌女們在夜深人靜時的遭遇,充滿了離恨與愁悶之感;下片特寫歌女們的淚斑與殘粉,將被壓迫、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活脫脫地推向世人面前,充滿對歌女的同情和愛憐之感。

原文

蘇軾〔宋代〕

月轉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美人愁悶。不管羅衣褪。

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嗔人問。背燈偷搵,拭盡殘妝粉。

譯文

月轉換下沉了,烏鴉啼叫起來,華麗的堂室里響起了傳遞離情別恨的音樂。美人們愁苦煩悶,顧不上將羅衣脫下來。

清亮的斑斑淚,揮灑後而柔腸寸斷。憎惡人們發問,只好背着燈光暗暗地把淚水擦掉,連同臉上的化妝粉揩乾淨了。

賞析

  上片,寫歌女們在夜深人靜時的遭遇。第一、二句點明時間「月轉烏啼」,更暗示了此時是歌女們的淒涼酸楚的生活時刻。在一種正常人休息的正常時刻,卻從「畫堂」里傳來了離情別恨的音樂聲,可以窺見歌女們懷念家人的傷心碎腑之苦痛。第三、四句進一層寫美人「愁悶」。不僅僅在於娛樂皇公貴族,而且還在於歌女顧不上去脫「羅衣」,早已被皇帝皇后脫下了,自然人格上受到侮辱。「畫堂」,腐朽淫威的殿堂,哪能容得下纖弱「美人」。蘇軾憤然而訴:「畫堂」里充滿了音樂傳遞的「離恨」和「愁悶」。

  下片,特寫歌女們的淚斑與殘粉。第一、二句「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寫斑斑血淚變「清淚」,淚向肚裡流,這種「離恨」的表現。揮淚痛斷柔腸,痛向心裡藏,這種「愁悶」的心情。最後三句更進一層,突出兩個典型細節:一是不願旁人細問,二是背着燈暗暗地揩拭淚水,直至揩盡被皇公貴族們所侵染過的殘妝和脂粉。從清淚、柔腸、嗔人、偷搵、拭殘妝這些行為的表現,將被壓迫、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活脫脫地推向世人面前,不得不為歌女感到同情和愛憐。

  該詞的藝術貢獻,在於塑造了一位成功的「淚美人」形象,並為婉約詞提供一種經過「雅化」的新風貌。蘇軾寫歌女不同於其他詞家,重在寫「神」和內心的「涼」,具有超脫塵俗、高潔晶瑩的美感,是尋常的「宮體詞」不能比的。

創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蘇軾還朝,除判登聞鼓院。見宮中大量養歌女供皇公貴族享用,不禁對歌女發出同情之音,作該詞以慰藉之。

簡析

  此詞上片描寫歌女們在夜深人靜時的遭遇,充滿了離恨與愁悶之感;下片特寫歌女們的淚斑與殘粉,將被壓迫、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活脫脫地推向世人面前,充滿對歌女的同情和愛憐之感。全詞描寫細膩,委婉貼切,真實傳情,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淚美人」的形象,具有超脫塵俗、高潔晶瑩的美感。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