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潘垣 | |
---|---|
潘垣 | |
出生 |
1933年8月8日 中国湖北宜昌市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潘垣(1933.8.8-)磁约束聚变技术、脉冲功率技术专家。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先后在二机部401所、585所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工作,并赴欧洲联合托卡马克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中心工作。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国防科技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中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过三套聚变装置研制及另一套装置升级改造。在"中国环流器一号"研制中负责工程方案设计、总体电磁工程、脉冲电源及总控系统等,创造性地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成功地将聚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取得多项成果。包括大型发电机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灭磁、电磁炮、补偿脉冲发电机等获国家奖一等奖1项,院部委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专利1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论文近百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潘垣 | 毕业院校 | 华中科技大学 |
国籍 | 中国 | 任教专业 | 工学-电气工程 |
职业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所在院系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研究方向 | 超导电力、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技术 | 专业(网站用) | 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
简历
1933年8月8日 出生于湖北宜昌市。
1951-1953年 在武汉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3-1955年 在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学习。
1955-1958年 在武汉电管局中心试验所任技术员。
1958-1969年 在二机部401所受控核聚变研究室任工程师,大组长。
1969-1983年 在二机部585所任高工,室主任。
1983-1998年 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任研究员,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8年8-12月 在英国欧洲联合托卡马克环JET工作。
1990-1992年 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工作。
1997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至今 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超导电力、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技术。[1]
突出贡献
磁约束受控核聚变是高技术集成度很高的综合性大科学工程。潘垣成功地将阶段性聚变技术成果开发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作为技术负责人,潘垣领导了大型同步发电机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灭磁及转子过电压保护的研究与电站现场的工业试验,解决了最严重灭磁工况的确定、氧化锌多元件均能组合优化及发电机定转子能量耗散分布等问题,终于在白山水电站国内当时最大型30万kW机组上试验成功并投入运行。与国外采用的非线性度不高的碳化硅灭磁保护技术相比,高能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灭磁技术为中
国独创,可大大缩短发电机在事故态下的灭磁时间。该项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相关技术获国家专利两项。该项技术已在全国大中型电站广泛推广,对保证中国大中型发电机组乃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起了重要作用。
在负责303EMG实验电磁炮的研制过程中,潘垣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技术方案,即电磁箍缩炮(前级)与电磁轨道炮(主炮)相串级的全电磁炮方案,1988年完成研制与发射实验,指标达到弹丸质量30.2g,出膛速度3km/s。303EMG实验电磁炮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电磁发射技术方面开辟了一个重要领域,并为中国战术电磁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89年,该项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潘垣负责并系统地研究了补偿脉冲发电机CPA(Compulsator),已完成两台不同机型的研制,一台为25MW被动CPA,已用于连发实验电磁炮;另一台为10MW串级补偿CPA,是根据他提出的串级补偿思想而研制。后一型CPA的脉冲电流增益高出美国同类装置近2个数量级,且具调幅调频功能,不仅紧凑小型,且可依靠剩磁自激起励。这项成果已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他还提出由电容器建波头由CPA提供主发射的连发电热炮脉冲电源方案,已经模拟实验验证,并获发明专利。,他还与他指导的研究生一起,开展了液电脉冲等离子体和毛细管脉冲等离子体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
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论文 : 1MW 级太阳能热气流电站传热和流动特性研究 2超导磁储能系统的自适应单神经元控制
参考资料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12月10日) |
- ↑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简介 中国在职教育网 . 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