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漾濞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漾濞槭

中文学名:漾濞槭

拉丁学名:Acer yangbiense

科:槭树科

属:槭属

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槭树科槭属植物,是世界上最稀有和濒危的物种之一。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陈又生博士2003年发现的槭树属新种,此前仅在漾濞县苍山西坡马鹿塘发现5株。《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漾濞槭受威胁的等级评价为“极危”,云南省将其纳入20个优先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

珍稀发展介绍

漾濞槭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博士陈又生于2002年发现生长于大理境内马鹿塘一带的。后经他用3至4年的时间进行全世界大范围考察论证,这种植物树种只有漾濞县苍山西坡马鹿塘一带有,因而被命名为“漾濞槭”。2007年陈又生再次深入本县境内考察,确认漾濞槭在县境内也只有4株。2008年,BGCI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对漾濞槭采取保护行动。

2008年陈又生博士通过人工辅助授粉获得了漾濞槭种子。考虑北京的气候条件以及中科院昆明植物园在槭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育方面的优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与陈又生博士达成协议,在昆明植物园协助开展漾濞槭的人工繁育及迁地保护工作。

昆明植物园开展此项工作后,该园尹擎高级实验师对采集到的漾濞槭种子进行了一系列多个水平的萌发处理试验,种子开始萌发。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漾濞槭幼苗千余株,为该物种的迁地保护、未来物种回归自然实现种群人工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2]

最新发现

新华网2016年5月11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消息,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在云南大理发现6个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的野外新居群,共400余株。此前,漾濞槭的野外已知存活数量仅有5株。新发现对探明漾濞槭的野外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这一极小种群的研究和保护带来希望。

2016年4月至5月,在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极小种群植物高风险灭绝机制及保护有效性研究”野外调查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组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大花园、潘家河、太平乡、顺濞乡等地开展了近一个月的野外调查,发现并单株定位了漾濞槭新居群6个,共400余株。

基因组装进展

组装完成的漾濞槭基因组大小约为666Mb,其Contig N50达到5.48Mb,Scaffold N50大小为44.92Mb;重复序列占比68.0%,28320个蛋白编码基因得到了从头或基于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释;通过BUSCO分析得到了95.5%的组装完整性评估。

“通过与葡萄的全基因组共线性分析显示,漾濞槭在核心双子叶共有的一次古基因组六倍化事件后,没有再经历过全基因组的重复事件;另外,与葡萄染色体相比,4、6和8号染色体未检测到染色体间的插入或重排,说明漾濞槭染色体中保留了大量祖先染色体成分。”昆明植物所研究员马永鹏说。[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