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李英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游击队歌》是中国当代作家李英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游击队歌
一
近日,一首描写抗战题材的歌曲在晋阳游击队火了,它是什么歌曲?能激起波荡,像小石子投入水中,荡起一层层涟漪。在游击队员们引起共鸣,经久的传唱,而且越唱越有韵味,越有激情,热血沸腾,心血澎湃,意志坚定,斗志昂扬,扬起理想的风帆,抗日的劲头更加高涨,引起共鸣。 这首歌曲就是著名的《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为什么能让我们心弦共振?《游击队歌》是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一九三七年作词谱曲,歌曲旋律流畅活泼,以富有弹性的小军鼓般的旋律贯穿全曲,具有进行曲风格,描绘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这天,晋阳游击队队长梁庆明接到区里的通知,安排两名游击队员到区里学一首抗战歌曲,以便于在游击队里传唱,鼓舞士气,鼓舞斗志,昂扬向上,激发游击队员们作战的信心和力量。经过慎思熟虑,梁庆明决定派陈林和陈梅兄妹俩到区里学习。
为什么派他们俩人去学习呢?这里有个小秘密,等我慢慢来告诉你。
二
陈林相貌英俊,嗓音洪亮,从小就喜欢文艺表演,并且聪明机智,伶俐可爱,小的时候,父亲陈老耿带着他到区里开会,看到什么新鲜事物,总是过目不忘,比如当时陕甘宁边区特别流行的秧歌剧《兄妹开荒》,陈林陈梅兄妹俩经过区里的王干事亲临指导,他们表演的惟妙惟肖,得到人们的阵阵喝彩。 陈梅和哥哥一样,嗓音好,甜脆美,一笑脸上漾出浅浅的两个酒窝。她也喜欢演唱歌曲和表演。
来到区里,他们先是背诵歌词,然后跟着音乐老师练习发音,练习曲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终于学会了。
回到游击队里,在密密的森林里,陈梅开始教游击队员们唱这首歌曲。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歌声欢快悠扬,积极向上,充满游击队员们的乐观向上的自豪感。
游击队员们唱起这首歌,这不是写自己的歌吗?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虽然作战射击擒拿格斗站岗放哨又苦又累,但是唱起这首歌,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面向未来,放飞自我,这首歌正是自己的真实写照。游击队员们实在是太喜欢这首歌了。
三
一天,晋阳游击队的队员们利用射击训练休息的闲暇之余,有的队员在擦枪,有的队员在磨刀。他们边干着活儿,边哼唱着这首歌。
正在这时,龟田一郎带着鬼子伪军扫荡路过这片山岗树林,听到游击队员们唱着《游击队歌》,心里就有些不自在。他派两个鬼子悄声细气地前来刺探情报。其实,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就被树上放哨的小猴子看个明明白白。
小猴子举起枪,“砰砰”两枪,一枪打飞了一个鬼子的帽子,另一颗子弹从另一个鬼子耳边擦过,好险呀!两个鬼子在大树下,转悠半天,也没发现目标,正扭头往回跑。
正在擦枪磨刀的游击队员们,赶忙在山头上埋伏好,准备打一个伏击战。
这事闹的,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没发现目标,就稀里糊涂地白白地挨了两颗子弹。
见势不妙,龟田一郎一挥手,“撤——”
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想走,没那么容易。
游击队员的子弹可是不长眼睛的。
“嗖嗖嗖——”一颗颗复仇的子弹呼啸而过,吓得鬼子伪军们“爹呀妈呀”地乱作一团,顿时慌了阵脚。这真是狗不咬拿棍打,没事找事,情报没刺探着,却挨了一顿打。
四
龟田一郎还没反应过来,一颗颗子弹从头上呼啸而过。
他有点惊呆了。
游击队员们真是神通广大,唱着《游击队歌》,在艰苦的环境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杀声震天,冲锋陷阵,不怕死不怕累的精神,时时激励自己。 龟田一郎带着鬼子伪军们在呼啸而过的子弹中,慌忙逃命。他始终不明白,游击队员们整天在高高的山岗上,在密密的森林里,吃不好喝不好,还要行军作战,吃苦受累不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如此这样的坚强?
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身后无数的抗日老百姓。抬担架,救伤员,做军鞋,送军粮,烙大饼,送白面,一辆辆独轮车吱吱呀呀奔赴在抗日战场上,一个全面支援前线的抗战在全国各地打响。
在高高的山岗上,在密密的森林里,在清凉的小河边,在村庄的碾子旁,在一望无垠的高粱地,在绿油油的青纱帐,在村里的井台边,在茅屋搭成的哨所里,在收割庄稼的田野里,在送饭送菜的小路上,到处都在传唱着这首经久不衰的《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晋察冀,在陕甘宁边区,在江南的水乡渔船上,在河北的芦花荡,在山东的铁道游击队,飞虎队,在北平,在上海,在江西的井冈山,在飞行的火车上,只要有游击队员们的身影,这首脍炙入口的歌曲都在传唱,像是插上翅膀,在欢快地飞扬,它鼓舞人们的斗志,给人们增添无穷无尽的力量,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的心脏上……[1]
作者简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于山西临猗,运城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