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淮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淮城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诞生地。淮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秦汉时设县至清末的 1200多年中,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称。[1]

概况

淮安区辖镇。位于区境西部,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200483人(2010年)。辖33个居委会。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及237、328省道公路过境。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文通塔、关天培祠、铜钟、新安旅行团陈列馆、梁红玉祠、韩侯祠、韩侯钓台、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胯下桥、漂母祠等。[2]

沿革

1945年设淮城市,1948年改区,1957年建镇。淮城镇面积20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辖华亭、穿运、公园、河下、新城、环城、路东、城南、运东9个行政村和勺湖、瞻岱、鱼市、楼东、六珠、城南、夹城、河下、城西、巽关、古末口11个居委会。

明初建板闸镇,1949年属淮城区,1965年建城郊公社,1983年改乡,1988年建板闸镇。辖区环绕城区东、北、西三面。1996年,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辖闸口、闸北、镇海、下关、螺蛳街、城郊、紫藤树、河北、新路、鱼源、玉兰、板闸、乌纱、福缘、夹河15个行政村和闸口、下关、河北、板闸4个居委会。

2003年,淮城镇辖环城、新城、城郊、板闸、河下、夹城、勺湖、瞻岱、楼东、鱼市、六珠、城南12个居委会,梅园、文府、漕运3个社区居委会,华亭、闸口、闸北、下关、公园、穿运、运东、城南、路东、河下、镇海、螺蛳街紫藤树、河北、新路、渔源、玉兰、乌沙、福缘、夹河20个行政村。[3]

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

2004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4784万元、列统企业完成产值118415.1万元、销售117744.5万元、利润2210.5万元、税收5447.8万元,列入淮安市十强乡镇,跨入全国"千强乡镇"行列。2004年以来,淮城镇按照淮安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突破年、财政增收年"这一奋斗目标,围绕建设 "工业强镇、商贸名镇、文明城镇"这发展定位,树率先之志、谋跨越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始终把加速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作为强化区域竞争力的第一支撑,紧紧围绕"工业强镇"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该镇巾被纺织、针织、机电、包装四大产业板块的新强势。力争尽快形成"十亿产业板块为龙头,亿元企业群体为支撑"的淮城规模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淮城工业整体素质、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提升。

工业发展

该镇拥有各类企业300多家,以针织行业组建的针织集团,达到了年产销5亿元的规模,生产的各类针织品远销世界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淮安重点支柱行业之一。逐步兴起的毛巾行业,已经形成了年产5000万标准条毛巾的生产能力,并抢占了全国20%的宾馆用高档毛巾市场,成为淮安工业经济的又一支柱行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150多位民营企业家和私营大户先后来镇办起了130多家各类工业企业,涌现了象飞翔纸业有限公司,江苏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惠德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民营旗舰型企业。淮城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宁连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淮江高速公路、新长铁路、京杭大运河、淮河入海道等水陆交通要道穿城而过,构成了交通大枢纽的立体网络。2000年2月,淮城行政区划作了调整,随着原板闸镇的整体划入,淮城扩大了发展区域,不仅成为淮安市"三淮一体"发展战略的中心地段,而且形成了工业、农业、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种植的"工贸农"一体化格局,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上大项目

淮城镇锁定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区等民资发达区、资本集聚区和经济先行区,确保2004年引进1个亿元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淮城镇实行镇、居、企三方联手,"小分队"与"大兵团"联动,内引与外联相结合的方法,将指标层层分解,压力逐级传递,做到级级有目标,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集聚大产业。淮城镇以针织、巾被纺织、包装、机电四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培育2个产销超10亿元的产业板块和2个产销超5亿元的产业集群。

培植大企业

以飞翔纸业、惠德隆汽车零部件、康乃馨织造、星航手套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一批产销利税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的"排头兵"。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提高效益的步伐,新增10个列统企业,新培植2个产销达亿元的企业。启动工业集中区。淮城镇规划的1000亩工业集中区已获批准。淮城镇先期启动400亩,投资1000万元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建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采用招租的方式,帮助那些想创业又苦于没有厂房的人员、想扩大规模又暂时缺乏建设资金的"小老板"们拓展创业空间。全镇全年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入5000万元。

招商引资

淮城镇把完成或超额完成新年各项目标任务作为跨越发展的目标,把取得各项工作的新突破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基础,不断加快富民强镇步伐。淮城镇围绕高定位、快发展的要求,确定了新年奋斗目标: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比2003年增长31.2%;工业销售收入达56.6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2.6亿元,增长21.5%;财政收入达1.1亿元,增长35%;农民人均收入达10560元,增长10%。淮城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级级签订目标责任状,并落实了三项措施加快发展。一是突出大项目、好项目,主攻招商引资。实行招商引资保证金制度,形成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的招商机制;同时编制了一批产业链项目,开展专业招商,瞄准台商、外商引进外资项目,力争突破1个亿元大项目,新上1个5000万元项目和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引进外资150万美元,确保到位资金2亿元。二是突出发展大产业,主攻大企业。全力支持飞翔纸业、惠德隆汽配、星航手套、宇光制造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扩模增效,提升一批成长型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4亿元。三是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主攻商贸旅游服务业。加快国际商城二期工程以及城区沿街门面房建设,进一步拉动服务业的发展。围绕周恩来纪念馆及故居、吴承恩故居、府衙大堂、漕运遗址及博物馆和河下古镇的开发,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

著名人物

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双赋始祖枚乘、枚皋、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特别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就诞生在古镇的驸马巷,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12个春秋。坐落在城区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周恩来故居、邓颖超纪念馆、吴承恩故居和勺湖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景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百万人。[4]

历史文化

淮城镇,它有淮河瑰宝、运河明珠之美称。淮城由水而生,具有南方水域的俊秀之美。淮城容貌特别,远看水包城--古运河、苏北灌溉总渠、老泗河,弯弯绕绕,一层又一层,好象镶嵌在淮城四周的一道道银圈;近看城包水--城里有文渠四通八达,勺湖、肖湖、北湖、南湖毗连,水面约占全城总面积的2/5。有水自然有码头,据说,在明清时期,遗址位于板闸的漕运码头曾经经历过一段商贾云集的兴盛水运史,遗憾的是,只能在老人们的谈吐中依稀还能感到它的存在。虽然漕运码头已不存在了,然而"总督漕运部院"通过修复又重新出现在镇淮楼的对面。

御码头:御码头位于淮城古镇的河下。与其他码头相比较,御码头比较新。因为它的历史原因,在前几年被重修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如此重视御码头的存在呢?在御码头的附近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河下御码头记》。在《河下御码头记》里,就详细的介绍了御码头的来由。原来在历史上几个朝代中,都有皇亲国戚在此码头登岸,难怪被称为"御码头"了。御码头虽然被重修过,但依然隐约可以看见历史留给它的痕迹。从御码头向北面望去,近处的芦苇,远处的河下大桥,还有那在水上漂泊的船只和沿岸若隐若现的行走的人们,在这寒冷的冬季俨然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难道皇亲国戚们选择在此码头登岸是因为它的景色?从河下大桥往南看御码头,它在一片芦苇的相拥下,显的那样的安静。站在御码头上倒有一种忆古思今的感觉。到底为什么皇亲国戚们要在此码头登岸呢?我们无需考证,至少它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回忆。淮城镇码头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就连我一个小辈儿时的回忆就连绵不断。也许很多年后,码头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慢慢消失……但那刻有历史岁月痕迹的船桩和那因摩擦而凌乱的缆绳会一代一代地述说着老码头的故事。[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