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涉江采芙蓉 佚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涉江采芙蓉
圖片來自搜狐網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文人五言詩。其藉助他鄉遊子和家鄉思婦採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遊子、思婦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的痛苦。

原文

佚名〔兩漢〕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譯文

我涉過江水去采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

采了荷花想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

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遙遠沒有盡頭。

兩心相愛卻要分隔兩地不能在一起,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賞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寫別的情詩。在古代封建社會裡,生活是很簡單的,最密切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夫妻朋友關係,由於戰爭、徭役和仕宦,這種親密關係往往長期被截斷。更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書信無法往來,相隔兩地音信全無,就成為許多人私生活中最傷心的事。因此中國古典詩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達別離情緒的,就主題來說,這首詩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別名。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這兩句是說,划船到江中去採集荷花,又來到沼澤地摘取芬芳的蘭草。夏秋時節,江南水鄉,日暖花香,荷花盛開,女主人公在江中澤畔採集了鮮艷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蘭草。詩歌就這樣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起筆,芙蓉、蘭澤、芳草等語,將畫面裝飾的絢麗燦爛,讓人頓感主人公形象雅潔,心情愉快美好。此詩開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認為是離鄉的遊子(即思婦的丈夫);但有人反對這種觀點,理由是遊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別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認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鄉的思婦(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詩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諧「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當為思婦。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點明了思婦的憂思源於對丈夫的思念。思婦思念丈夫,而丈夫正遠在天涯。她採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送給自己想念的遠方的人。可以說,思婦採蓮,真有《樂府詩集·江南》中的「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的快樂。採蓮是快樂的,而女子卻是憂傷的。這裡,詩人以樂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着兩句空間發生了突然轉換,視角發生了變化,不寫自己,而寫身在「遠道」的丈夫:「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也許就是一種心靈的感應。上面兩句寫思婦還在思夫的時候,詩歌就轉換了視角,寫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着無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鄉。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無非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煙雲。這樣的寫法就是一種「懸想」的方法,即不寫此處寫彼處。杜甫的《月夜》就是這樣的寫法。杜甫不寫自己想念妻兒,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樣就增強了情感的表達效果。遊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為強烈。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禮的一種儀式,新郎新娘用彩緞結同心,並相挽而行。終老:終生。這兩句是說,兩個心心相印的人啊,永遠異地相思,只有憂傷陪伴他們終老。這兩句詩是寫一對長久分別的有情人,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更深的擔憂湧上心頭。

  此詩藉助他鄉遊子和家鄉思婦採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遊子思婦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寫漂泊異地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從遊子和思婦兩個角度交錯敘寫,表現遊子思婦的強烈情感;運用懸想手法,在虛實結合中強化了夫妻之愛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創作背景

  兩漢時期,經學成為士人躋身朝堂、謀求功名的重要資本。於是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遊學求宦。但是對於如此眾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機構的容納能力實在太有限了,這必然形成一種得機幸進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於是一個坎凜失意的文人群體便產生了,這些宦途失意的遊學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和親人,此詩即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懷鄉思親的代表作。《古詩十九首》大約是東漢後期作品,當作於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

簡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文人五言詩。其藉助他鄉遊子和家鄉思婦採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遊子、思婦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寫漂泊異地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從遊子和思婦兩個角度交錯敘寫,表現出其強烈的情感;同時運用懸想手法,在虛實結合中強化了夫妻之愛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佚名

亦稱無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於古代或民間、不知由誰創作的文學、音樂作品會以佚名為作者名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