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金沙(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金沙
t01ad5619fbe41e6b20.jpg
图片来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797119&sid=2952268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海金沙

汉语拼音:Hǎi Jīn Shā
别名:金沙藤、左转藤、竹园荽
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能: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主治:血淋、砂淋、石淋、膏淋、热淋、湿疹、带下、咽喉肿痛、痄腮、水肿等

海金沙,中药名。为海金沙科海金沙属植物海金沙japonicum(Thunb.)Sw.的干燥成熟孢子。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具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血淋、砂淋、石淋、膏淋、热淋、湿疹、带下、咽喉肿痛、痄腮、水肿等。[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海金沙

拼音名:Hǎi Jīn Shā

英文名:Japanese Climbing Fern Spore

别名:左转藤灰、海金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Ophioglossum japonicum Thunb.]

出处

出自《嘉佑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孢子。

采收和储藏

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即可。

原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4m。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叶为1-2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cm,宽10-16cm,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温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孢子囊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mm,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孢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同属植物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R.Br.的全草,在广东、广西民间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羽片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基部有关节。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甘肃

性状

性状鉴别

孢子粉状,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轻滑润,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则逐渐下沉,燃烧时发出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气微,味淡。

以色棕黄、体轻、手捻光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72(-97)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有的周壁开裂或脱落,外壁光滑;具3裂缝。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Lygodin)。 从孢子中分得反式-对-香豆酸(trans-p-coumaric acid)。另含脂肪油,经分析有肉豆蔻酸(0.15%)、棕榈酸(10.85%)、十六碳烯酸(0.55%)、硬脂酸(2.46%)、油酸(48.77%)、亚油酸(39.56%)、十八碳三烯酸(0.35%)、廿碳烷酸(0.88%)。

药理作用

  • 1.反式-对-香豆酸50mg/kg十二指肠注入,对大鼠具有利胆作用,给药后24小时达到最大效应,可持续4-5小时,胆汁平均增加20%,但不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固醇的浓度,与脱氧胆酸相比,其利胆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但起效缓慢。
  • 2.海金沙中的反式对-香豆素有利胆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增加胆汁中水分的分泌,但并不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红素的分泌。其利胆强度与去氢胆酸相似,但克服了去氢胆酸引起的肝劳损和利胆减退不良反应,毒性也较低。海金沙中的咖啡酸也有利胆保肝作用。但亦有文献报道海金沙并无利尿作用。
  • 3.有文献报道病人一次服海金沙150g(煎服)后不久出现舌麻、恶心、头晕、畏寒、尿频等严重不适症状。
海金沙

性味

甘;淡;寒;无毒

归经

小肠;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主热淋;血淋;沙淋;白浊;女子带下;水湿肿满;湿热泻痢;湿热黄疸;吐血;衄血;尿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包煎;或研末,每次2-3g。

注意

肾阴亏虚者慎服。

复方

  • 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二味捣研令细。每服三钱,生姜、甘草汤调下。(《本草图经》)
  • 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泉州本草》)
  • ③治胃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为末),甘草二钱半(为末)。上研习。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世医得效方》海金沙散)
  • 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陕西中药志》)
  • 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一方用砂糖水调下。(《普济方》)
  • ⑥治肝炎: 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 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医学发明》海金沙散)
  • 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水煎服。(《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 1.《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季,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 2.《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 3.《嘉佑本草》:主通利小肠。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 4.《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 5.《本草正义》: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 6.《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 7.《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 8.《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治小儿食积。
  • 9.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 10.《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疳积。[2]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参考资料

  1. 海金沙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海金沙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