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角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角亭在廉州城的西南隅。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距今已将近一千年了。亭经明代成化、嘉靖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才迁定于廉州中学境内。

名称由来

元代海南海北道肃正廉访使范梈《重建海角亭记》载:“钦廉僻在百粤,距中国万里而远,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亭名的由来即在此。汉孟尝来守此土,革除弊政,珠徙复还,人思其遗爱,建亭纪念。亭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距今已将近一千年了。亭经明代成化、嘉靖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才迁定于廉州中学境内。

历史发展

昔日风景

昔日的海角亭滨临大海,“每潮汐至,涛声滚滚,轰然可听。”江上帆樯如林,百舸争流。亭所在恰是文物荟萃之区。后面是天妃庙,前面沿江一带是海门书院。院内魁星楼巍峨耸立。从前在亭边的金波湖上架设金波桥,连通魁星楼和海角亭两地。由魁星楼后面行出数十步有逝者亭(敬业堂),再越过天井便是观海楼。楼前左侧临江有漾江轩、浮碧榭两亭,楼后与砥柱亭毗连,均与海角亭近在咫尺。亭的四周修竹万千,绿树从杂。尤以湖畔一株古榕拔地参天,浓郁覆盖,最宜游人憩息。海角亭确是全郡游览胜地。

今日风貌

而今海角亭自经合浦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重修后,恢复了原貌。全亭分为前后两进。第一进为亭的门楼(沿用天妃庙门楼),面阔三间。正门是大圆拱门,两旁是耳门。屋檐由两层砖叠涩突出,古朴美观。正门上方镶嵌着“海天胜境”石额。两耳门分别刻有“澄月”、“啸风”字样,是康熙年间襄平徐成栋所书。正门对联是:“深恩施粤海,厚德纪莆田”,是沿用天妃庙旧联。据说原先海角亭对联是“不到此亭哪知象郡珠崖关山万里,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门楼内左门旁墙上镶有连笔书成“鹅”字碑,是清代陶洽所书。门楼内右壁上镶有知府康基田题写的《逝者亭落成宴集即席赋诗二首》等诗文石刻,是由逝者亭(敬业堂)先后移来的。

第二进为亭的主体,呈正方形,是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亭见后敞开,两侧大圆窗相对,四周有回廊,廊边有檐柱,亭四向上下檐之间皆是图案棂窗。屋脊雕塑精致,中央博古图案,上置草尾伴红日,两旁鳌鱼相对,上檐角卷翘草尾,下檐角四狮雄踞,形态生动。亭正后方置一巨碑,刻着:“古海角亭”四大字,据说是范梈所书。亭正前面两石柱上镶着一联:“海角虽僻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为清道光年间陈司灌所题。上联描写海角亭的胜景,下联则道出因人而寿,亭名可久。情景交融,自然贴切,又巧妙地嵌入了“海角亭”亭名,堪称佳联。亭内后门上方悬挂着苏轼书的“万里瞻天”匾。

这是当年苏东坡由儋州量移合浦,在合浦居留期间,跋山涉水,观赏风物,探求民情,曾游海角亭作此去国思君的留题。原留题为石碑,早佚。后为清代知府李经野摹拟作额悬于亭,也佚。现存的额是博物馆复制的。为了纪念苏东坡,曾在亭内镶嵌着苏文忠公长髯飘飘倚杖立的遗像石刻。清翰林院编修钦州冯敏昌曾到亭瞻仰,并赋诗收载县志。可惜先贤遗像已佚。亭内前檐下两侧各竖一碑,左为《重建海角亭记》,右为《重修海角亭碑记》,记述海角亭兴衰历史情况。亭内两侧壁上满镶诗文碑刻,其中有陶弼(宋仁宗时做过廉州团练使)记海角亭诗:“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是对海角风光及向往“还珠”盛名的生动写照。

又如海门书院山长香山鲍俊赋《海角亭晚眺》:“天南地尽海溟蒙,海角亭远锁远空,树色连云围郭绿,波光浴日射桥红。清歌渔叟惊沙鹭,终古才人感雪鸿。安得坡仙瞻万里,同敲铁板唱江东。”既描绘了海角亭的秀丽景色,又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怀念。由此,想见历代名人、雅士、骚人、墨客风流文藻,辉映海隅。 辛亥革命的钦廉起义,由于郭道台人漳爽约而遭失败,同盟会会员赵声满腔愤懑,曾宴将佐于海角亭,即席赋《海角亭口占二首》,抒发情怀,为海角亭增添新的史页。诗云: 晓风吹角九天闻,万里旌旗拂海云。

八百健儿多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

决战由来堪习胆,杀人未必便开怀。

宝刀持向灯前看,无限凄凉感慨来。[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