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 納蘭性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浣溪沙·蓮漏三聲燭半條詞的上闋以春夜景致開端,杏花微雨,着重寫景;下闋寫因相思而失望的心情。雖明寫春色似如美酒濃烈,愛人採擷紅豆遙寄無聊,實則是為了突出對於離家已久的愛人深切的思念,遠方伊人歸期不得的焦急與惆悵。這首詞運筆如行雲流水,清雋自然,描寫愛情真摯纏綿。
原文
納蘭性德〔清代〕
蓮漏三聲燭半條,杏花微雨濕紅綃。那將紅豆記無聊。
春色已看濃似酒,歸期安得信如潮。離魂入夜倩誰招。
譯文
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淚的蠟燭,春天的微雨一點一點地打濕紅花,遙寄的南國紅豆因為離別的愁苦招致埋怨。
春天已過了許多,那個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樣守約歸來,撩起在夜晚夢見他的小心思,卻不能將其招入夢中。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份不詳,應寫於寒食節將近的寂靜春夜, 為表達對遠方的愛人的思念而作的詞。
賞析
這闋詞,是以女子的口吻話離別之情。上闕景起,寫夜深,杏花微雨,雨濕紅花。下接以「那將紅豆記無聊」,用一細小情節便把女子相思無聊的情態勾畫得活靈活現。下闕抒情。一層寫春已深而離人久久不歸,盼他如期歸來;一層是寫盼望與他夢裡相逢。但這些都成了無望之想,「安得」與「倩誰招」露出了這一失望的悽苦心情。
詞的上片,着重寫景,即景抒情。「蓮漏三聲」點明正處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在這個燭光微搖、略帶寒意的夜間,寂寞的主人公打開小窗,任那略帶寒意的幾許杏花春雨輕打自己的臉龐。驀然發現,寒食節已經近了。寒食節將近而相思卻無計可消除——面對此情此景,刻骨的相思便如同春水一般襲來,緊緊縈繞在周圍。古代的女子一般會採擷紅豆遙寄思念,這裡作者運用對寫法,雖明寫愛人採擷紅豆遙寄無聊,實則是為了突出在思念遠方的愛人,愈見思念之深。
詞的下闕,從身旁的景物出發,即景抒情。在一派杏花春雨柔美的包裹之中,不禁感慨而今的春色已然如同美酒一般濃烈,一般讓人沉醉。「已看」二字與「安得」相對比,春色愈濃,愈加體現出對於離家已久的愛人深切的思念,遠方伊人歸期不得的焦急與惆悵。期望在夢裡與愛人相依卻不可得,心念及此,不由得萬般惆悵迷離的傷情湧上心頭,唯有將這一腔無人可訴的思念寄托在寂寞的夜裡。
這首詞運筆如行雲流水,描寫愛情真摯纏綿,低徊悠渺的情致滲透在字裡行間,使人沉醉其中。
簡析
詞的上闋以春夜景致開端,杏花微雨,着重寫景;下闋寫因相思而失望的心情。雖明寫春色似如美酒濃烈,愛人採擷紅豆遙寄無聊,實則是為了突出對於離家已久的愛人深切的思念,遠方伊人歸期不得的焦急與惆悵。這首詞運筆如行雲流水,清雋自然,描寫愛情真摯纏綿。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