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棋盤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棋盤山 |
qí pán shān |
中文名: 棋盤山 地理位置:馬嶼鎮石橋村、江橋村 海拔:111.2米
|
棋盤山位於瑞安市馬嶼鎮篁社辦事處石橋村、江橋村,距市區約18公里,最高處海拔111.2米。
它和西北麓的石佛山一脈相承、隔谷相望。在當地,棋盤山被俗稱為「牛脖子」,石佛山為「公雞山」。兩座山原為一體,由於伏牛(棋盤山)不堪雄雞(石佛山)吵鬧,將其趕走,兩座山才分開。
神秘棋盤
現狀
棋盤山,南坡已荒蕪得長滿齊腰的雜草。刻有棋盤的眾多石頭,也散布在這些雜草下。
棋盤山的石刻棋盤,在山頂的一塊石台上最為集中,種類和規模都具有代表性。大小約2至3平方米的石台上已積滿厚厚的塵土和樹葉,拂去這些雜物後,神秘的石刻棋盤露出廬山真面目。
在幾塊大小不等的石面上,至少刻有5種不同的棋盤,這些棋盤有的刻痕很深、線條清晰、橫平豎直,像是專業匠人精心雕刻;而有的則風化嚴重、輪廓扭曲、僅能分辨大概,又似小孩的隨意塗鴉。然而,這些棋盤的共同點是:在當地,沒有一個人會下這些棋,甚至大部分的棋盤,人們根本無法叫出其名稱。
由來
其中一方刻在石台開闊處的棋盤,由從大到小的內外三層正方形構成,每個頂點和邊線的中點上,都刻有一個小圓圈,共計24個落子點。
另一種棋盤則規整地刻畫出長條形的格子,在一部分的格子內,還刻有十分精細的井字形圖案,這種棋對村民們來講同樣陌生。
在石台下的一塊青色石板上,有塊石棋盤呈長方形,已磨損得比較嚴重,方格中刻有「寧」、「平」等依稀可辨的漢字。這棋盤叫花會棋,具有賭博的性質,是一種多人遊戲,有點像牌九,一個人坐莊,其他人就在這些格子裡押錢。
幾年前,一位南京東南大學建築設計院的專家陳建剛來此參觀時,部分神秘的石棋盤才得以揭開真面目。這種三層方形的棋,管它叫龍棋。龍棋只流行於江蘇和河南的一些地區。
當地村民們還認清了天棋和柳棋兩種棋類,它們同樣都是從外地傳入的。其中,柳棋來自浙北,而天棋則來自遙遠的中原地區。
仙地和馬岩
疑團
站在棋盤山頂往下望,山坡上有一塊孤零零的岩石十分引人注目。這塊石頭光滑平整,稜角輪廓具有張力,如同一匹馬的馬身,佇立於深綠色的林間草坡上。因此,這塊岩石得名「馬岩」。
這塊石頭旁邊都是土層,不像是自然產物,並沒有鑿磨的痕跡。村民們傾向於認為這塊石頭是天然的,但大家並不十分確定。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塊石頭是由別處搬運至此。但移動一塊巨石,即便在現代也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況且要將石頭搬運上半山腰的人,其目的也令人費解。
當地人說,棋盤山本是一處仙人福地,各路神仙雲遊過往,都會來這裡歇上一腳、下棋消遣。據傳,某日,兩位仙人因為棋局爭執不下,雙雙出手打鬥。在騰雲駕霧之間,其中一位盛怒之下,劍指中揮出仙氣,將對方坐騎的馬頭斬落,馬身直墜棋盤山,化為馬岩,馬頭則掉落於東村。
東村村民至今還保留着一個據傳是馬頭的球形石塊,在它身上,同樣看不出人工的痕跡。它和「馬岩」的真實成因,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揭秘
據我們祖上傳下來的說法,到了元明之際,一戶林姓人家到陰陽山上定居,他們是附近的第一戶常住居民。但是,根據有關方面初步考證,這些棋盤的年代要追溯到宋元時期。因此,在這些棋盤出現的時候,附近可以說還是荒無人煙。而《溫州府志》中的一段記載也印證了這一點。到了明代,大日(即東村)一帶才開始有明確的人煙記載。因此,棋盤是本地居民所刻的說法難以成立。
2003年,在東村內發現的宋代石塔部件,讓人們將目光聚集到一座宋代的大寺院興福寺上,在寺院附近的龜背山上,出土了包括雕飾、柱石在內的大量宋朝浮雕石刻文物,刻工精美。經過考證,石佛山上高峰妙像、《佛祖流派》字刻等文物,可能也是出自興福寺僧侶的手筆。那棋盤山上的棋盤,是否也是這龐大石刻遺蹟圈中的一份子?答案呼之欲出。
楊紹賢和有關方面認為,這些棋盤極有可能是鑿刻石佛的工匠們的作品。棋盤來自全國各地,正是石匠隊伍籍貫複雜的寫照;花會棋等具有賭博性質的棋類,也符合他們的社會階層。當時的石匠可能在石佛山上工作,在棋盤山上生活。在閒暇之餘,他們便在石頭上刻棋消遣。千年過去,棋盤山中已無法尋覓他們的活動軌跡,只有在這些歷經滄桑的石棋盤上,還遺留着曾經的生活氣息。
在我們清理石台,辨認棋盤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一塊長滿草的方形石頭被除去表面泥土後,其上的刻痕赫然在目。這些刻痕呈現一種更奇怪的三角形狀,如果說是棋盤,它又超出我們的認知範圍。楊紹賢告訴我們,在開山過程中,許多剛發現的棋盤就被破壞了。一些古蹟,可能剛剛走進人們的視線,就成了永遠的謎題。[1]
相關視頻
20130327 浙江龙泉棋盘山冲山 - 未修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