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與饑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水與饑荒》,副標題:1938至1950年河南黃泛區的戰爭與生態,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合理閱讀使一個人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1],全面提升人文素質[2],為走向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內容簡介
本書從環境史角度研究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論述了1938年國民黨軍隊對黃河進行的戰略性改道以及其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試圖解釋複雜的歷史進程是如何使得中國的環境成為今天的樣子」。本書共分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時間線索講述了花園口決堤的前因後果以及在這一整個事件中環境、軍事和普通民眾之間的種種聯繫。
目錄
導 論 1
軍事化景觀中的能量學 7
能量和力的釋義 13
地理與環境 17
戰爭與華北的農業景觀 22
第一章 軍事化的河流:1938年黃河水災及其後果 27
以水為兵 32
毀堤後的控制工作 40
日軍的對策 46
日占區的水利工程和地方矛盾 52
水利管理軍事化及其對地方的影響 55
結 論 66
第二章 逃生故事:難民遷移與生態適應 69
水災難民流離失所 72
難民的謀生策略 80
地方差異 88
陝西的難民安置和土地開墾 89
結 論 97
第三章 軍隊的新陳代謝與1942—1943年的河南饑荒 99
黃河水災對農業的影響 105
氣候衝擊 106
軍隊的能量需求 109
造成饑荒的多方面因素 115
救濟的阻礙 119
痛苦的收穫 124
國民黨的軍事崩潰 126
從強徵到保護:共產黨根據地的政策變化 127
結 論
第四章 對抗洪流:水力不穩定性與生態耗竭 133
國民黨控制區的堤防修建與維護 136
日占區的堤防維護 141
河防軍事化及其生態成本 144
地方為河防所付出的代價 151
結 論 158
第五章 遷徙生態學:難民遷移的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 161
第二次浪潮:饑荒難民 165
饑荒、植物和動物 169
災難與性別 171
在陝西的河南饑荒難民 179
饑荒難民安置所造成的環境影響 188
結 論 194
第六章 土地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土地:
戰後恢復的開始 199
推遲返鄉 203
戰後景觀 205
2能量平衡與疾病環境 210
黃泛區的土壤條件 214
農業生產的障礙 221
燃料和木材短缺 224
走向復甦 226
結 論 231
第七章 重建與變革 233
返回的難民 238
土地開墾 243
蝗災防治 249
改造土地 250
土地占有制 253
生態變化與軍事形勢 256
人民的泛區 264
結 論 271
結 語 273
向回看 275
向外看 277
縮 寫 284
注 釋 285
檔 案 332
參考文獻 339
致 謝 369
譯 後 記 373
出版後記 376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時代的知識結構——湯勝天,搜狐,2016-11-04
- ↑ 陳丹青:何謂人文素質教育? ,搜狐,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