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枯血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津枯血燥 |
概念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虧乏枯竭,導致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的病理狀態。形成
表現
因高熱傷津,或燒傷引起津液損耗,或陰虛癆熱,津液暗耗,均會導致津枯血燥。
表現
心煩、鼻咽乾燥、肌肉消瘦,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皮膚瘙癢或皮屑過多、舌紅少津等臨床表現。
津虧,指津液虧虛,津虧血燥是中醫內燥的問題,是由陰津耗傷而致的燥證。緩解的方法主要是多吃滋潤補血的食物,還需要合理運動。發病原因大多是在熱病後期,或吐瀉、出汗、出血過多,損傷津液所致;或因營養不良、瘀血內阻,而引起津血不能滋潤所致。
預防與治療
1.多吃滋潤補血的食物
2.合理運動,燥屬 「六淫」之一,其性乾燥而最易傷津。中醫理論曰: 「燥甚則干」。秋傷於燥者,無不以機體津液虧耗為主證,出現如咽干、鼻燥、皮膚乾枯皺裂、毛髮不榮、大便乾結、小便短少或咳嗽少痰、無痰、苔乾等症狀。故前人責之「諸澀枯涸,幹勁皸裂,皆屬於燥。」因燥邪淫勝所發之病稱謂燥病。
有內、外 (包括涼、溫) 之分,亦有上、中、下之別。內燥是指機體內陰津耗損而出現的津虧血燥之證,常因熱病後期傷津、失血失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