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泲1.過濾。 2.同"擠"。用力使從孔隙中流出。 3.同"濟"。古水名。古四瀆之一。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東流至山東省東北部入海。歷代多次變遷,今已不可詳考。 4.同"濟"。古水名。發源於河北省贊皇山,東流至柏鄉縣東注入寧晉泊。[1]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泲 《玉篇》古文濟字。《說文》泲,沇也。東流於海。○按沇水,卽濟水。發源為沇,東流為濟。 又地名。《詩·邶風》出宿於泲。 又莤泲,釃酒也。《周禮·天官·酒正注》泲,謂醴之淸者。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泲 沇也。東入于海。從水𠂔聲。子禮切
說文解字注 (泲)沇也。東入于海。按沇泲二篆之解、文體與漾漢浪三篆同。皆用禹貢文也。禹貢曰。道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泆為熒。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渮。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人于海。今泲水不特入河以後經文所謂不可致詳。考郡國志曰。河東垣有王屋山。兗水出。河內溫。濟水所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絕。水經注曰。濟水故瀆在溫。當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後水流徑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是在西漢已後所謂東流為濟入於河者、已非禹跡之舊矣。許雲東入于海。此謂禹時故道。獨行達海。故謂之瀆。今之大淸河、小淸河非無泲水在其閒。而混淆莫辨。漢水之源、今與經絕殊。?水之流、軼出地中而為巨川。今又與經絕殊也。從水。聲。子禮切。十五部。按四瀆之泲字如此作。而尙書、周禮、春秋三傳、爾雅、史記、風俗通、釋名皆作濟。毛詩邶風有泲字。而傳雲地名。則非水也。惟地理志引禹貢、職方作泲。而泰山郡下雲。甾水入泲。禹貢汶水入泲。齊郡下雲。如水入泲。河南郡下雲。狼湯渠首受泲。東郡臨邑下雲。有泲廟。然以濟南、濟陰名郡。志及漢碑皆作濟。則知漢人皆用濟。班志、許書僅存古字耳。風俗通說四瀆曰。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汦。酈氏譏其誤。亦可證洓字之久不行矣。
基本信息 部外筆畫:4 總筆畫:7 筆順編號:4413523 五筆:ITNT 鄭碼:VMIM 倉頡:ELXH 四角號碼:35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CF2
方言集匯 1.粵語:zai3 zi2 2. 客家話:[客英字典] zi5 [海陸豐腔] zi5 [梅州腔] zi5 [台灣四縣腔] zi5
目錄
參考文獻
- ↑ 泲去掉三點水念什麼?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