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滬上美食蟹殼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滬上美食蟹殼黃

美食名稱 滬上美食蟹殼黃

美食產地 上海

口味 美鹹甜適口,皮酥香脆

主要食材 蔥油、鮮肉、蟹粉

工藝 烘烤法

滬上美食蟹殼黃是滬上美食中最平民化的,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蟹殼黃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製成扁圓形小餅,外沾一層芝麻,貼在烘爐壁上烘烤而成。此餅味美鹹甜適口,皮 酥香脆。有人寫詩讚它 「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蟹殼黃的餡心有鹹、甜兩種。鹹味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品種。該品以上海石門一路威海衛路口的吳宛餅家製作的為最佳。

簡介

上海小吃在南宋時即有記載,明初上海成為東南名邑,製作漸趨精美,在清時隨着上海商業日益繁榮,應時適令的各類米、面類小吃品種更為豐富。蟹殼黃是滬上美食中最平民化的,它的外形和北方的燒餅頗具相似又像常州麻餅。扁平的外形、鬆脆的口感入口後頗具有蟹的味道,因此得名蟹殼黃。

一般情況下蟹殼黃早上供應的比較多見,幾乎所有做大餅的攤頭上都有。蟹殼黃在上海最出名的店鋪莫過於吳苑餅家,這家隱藏在延平路上的店鋪並不顯眼,說實在的當年在延平路上班的時候沒少在這裡吃東西,唯獨沒有吃過這裡的蟹殼黃。早期製作蟹殼黃,是將做好的生坯貼在直立式的烘爐壁上烘烤而成,當時的蟹殼黃也多半為咸口味,比如包入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後來,也發展出包入甜餡,像是白糖、玫瑰、棗泥等。蟹殼黃基本原料是麵粉的蟹殼黃和面時很有講究,除了加水還要放入素油,而且不是一點點的素油,要把麵團和成烤熟了會起酥層的亮光光的生麵團。其口味上之區分也不是伴隨在麵團里的,是把糖料和精鹽拼了少量麵粉用油攪拌成甜鹹酥油麵醬,這些東西備妥以後,就可以動手做了。把分均勻的小麵團中包進不同口味的酥油麵醬,按成各自的形狀,多多的灑上白芝麻,貼進爐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就能烤出香噴噴鹹甜的蟹黃殼。

歷史

清末,上海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後,相繼吸取了各地風味小吃精華,幾乎包括了全國各主要地方的特色,並加以發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點是品種繁多,兼具南北風味;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應節適令,因時更變;供應方便靈活。

上海久負盛名的特色點心蟹殼黃,創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是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單賣這兩個品種的專業店,如黃家沙、大壺春、吳苑等,名噪一時。

淵源

大聖賢陶行知曾有一首詩盛讚故鄉的小燒餅:

詩寫得幾近大白話,卻也素描了徽州人悠閒的生活於一二。此乃徽州傳統風味小吃。形狀小巧飽滿,呈黃色,似蟹殼,故稱「蟹殼黃」。

誰是把小燒餅叫做蟹殼黃的始作俑者,還真說不清。作為一道小吃,它在上海也是大行其道的。「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無論是白領,還是平頭百姓,都鍾情此物。

海派的作法有甜有咸:甜的主要以白糖豬油做餡,也有放玫瑰、棗泥、豆沙什麼的;鹹的以豬肉丁為主,考究的則要加進蟹粉、蝦仁一類了。當然,蘿蔔絲拌蔥段,一青二白的餡也很膾炙人口。

早期上海許多茶樓的門口,立着個酒桶式的烤爐和一個平底的煎盤爐,前者烤蟹殼黃,後者做生煎包,兩種風格迥異的小吃聯袂而出,相得益彰。一輛黃包車沙沙地過來了,下來的或是熬夜的報館編輯、或是剛下課的教書先生。這邊點了蟹殼黃生煎包各兩個,那邊茶樓的玻璃門已拉開了,跑堂的彎着腰,恭請你進了,一段上海灘上的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就此開始。

特點

基本原料是麵粉的蟹殼黃和面時很有講究,除了加水還要放入素油,而且不是一點點的素油,要把麵團和成烤熟了會起酥層的亮光光的生麵團。 其口味上之區分也不是伴隨在麵團里的,是把糖料和精鹽拼了少量麵粉用油攪拌成甜鹹酥油麵醬,這些東西備妥以後,就可以動手做了。把分均勻的小麵團中包進不同口味的酥油麵醬,按成各自的形狀,多多的灑上白芝麻,貼進爐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大凡飄出一陣接一陣誘人的香味時,就做成功了。

一般情況下蟹殼黃早上供應的比較少見,而一到下午三點鐘以後,幾乎所有做大餅的灘頭上只要是全天做生意,就有香噴噴鹹甜各式的蟹殼黃賣給顧客。蟹殼黃可以當作小點心,入口那變酥皮的麵粉一層一層的,增添口味的面醬又是酥層,再加上金黃色的芝麻,滿嘴真是酥鬆噴香,贊口不絕!

蟹殼黃又稱火爐餅,是一種用乾菜和豬肉丁作餡的小燒餅。經火爐烤熟後,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剛出爐的蟹殼黃奇香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其味雋永。

製法: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層次的面卷,再包上餡,置烤爐烤熟即可。能存放一周而不壞,適合旅途食用。

香普做法

1.將豬板油切成丁,與綿白糖一起製成糖板油丁。飴糖加水50克調成飴糖水、盆內加麵粉750克,加入熟豬油搓成油酥面。

2.另取盆放入麵粉350克,加開水100克,拌勻成雪花面,稍涼後,加入溫水或冷水400克左右,同時把撕碎的老酵面一同加入揉勻,靜餳1小時,然後摻入食鹼水揉勻。

3.發酵麵團放在案板上,擀成約0.3厘米厚的長方形麵皮,將油酥面搓成長圓形放在麵皮上面,用手均勻攤平,由外向內捲成長圓形,再擀成上述形狀的長方形麵皮,然後一折三層,擀平,捲成長圓形,摘成每個重約20克的面坯,平放於案板上。面坯逐個按成中間厚、邊緣較薄的圓形麵皮,包入糖板油丁5克,收口捏攏,收口向下,壓成扁圓形,一面塗上飴糖水,蘸上一層芝麻,另一面(即收口面)拍上少許冷水,隨即入烤爐烤至金黃色即成。[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