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汝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9月3日) |
请您改写這篇小小作品,條目正文內容有200字以上後,欢迎將此模板去除。 |
沈汝瀚,字海如,江西南昌人,清朝官員。
生平簡介
1832年以知縣需次福建,署長泰縣。以知縣需次福建,署長泰縣.臺灣張丙亂,將軍瑚松額、總督程祖洛,奉命勦捕,汝瀚以才檄偕往.張丙獲,與侯官縣瑞光嚴鞫得起事四十一人,黨羽二百九十九人.不濫無辜,亦無漏網,復因竊賊陳振案,首發許戇成逆謀,1833年以功賞藍翎,陞永春州知州,1837年時已署泉州府,因台道周凱病,遂調來台護理巡道約數月,至則實倉庫,清監獄,設防守,練精兵,條其治法。 著集六卷,粹於理學,究心王氏「傳習錄」者幾二十年,能施諸政事(「戎馬風濤集」).[1]
海內第一橋
該石匾長1.58米,寬0.51米,上署“道光癸卯”,下署“郡守沈汝瀚書”。匾原置於洛陽橋西川甘雨亭內牆上,後移至蔡襄祠(洛陽橋橋南街南側)後殿的洛陽橋歷史博物館內,由泉州知府沈汝瀚書。其書法疏密嚴謹,奔逸諧調,凝重流麗,方圓兼備,筆力縱略相間,猶如雲行水流,有樸素雄健之趣。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坐落在泉州東北洛江區與惠安縣交界的洛陽江下游,即古萬安渡口處,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 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樑的狀元”,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 該橋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歷時六年。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蠣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樑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2]
前任: 熊一本 |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1837年上任 |
繼任: 姚瑩 |
參考文獻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