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畢宿五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畢宿五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畢宿五,即金牛座α(Alpha Tauri,縮寫為α Tau),是全天第14亮星 ,平均視星等0.85等(不規則變星,變化於0.75-0.95等之間),絕對星等-0.64等,其光譜與光度分類屬於K5 III型,呈橙色,表面溫度3900開爾文。距離地球65光年。

恆星名稱

畢宿五的西方傳統名稱Aldebaran,源自阿拉伯語的al Dabarān,意思是"追隨者",因為它總是追隨在昴星團之後出現。在201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恆星命稱工作小組核定畢宿五的專有名稱是"Aldebaran"。

畢宿五是金牛座中最亮的恆星,拜耳名稱是金牛座α(α Tauri);佛氏名稱依據赤經位置排序,命名大約視星等7等以上的恆星,其名稱是金牛座87。在亮星星表的編號是HR 1457,HD星表中的是HD 29139,依巴谷星表中的是HIP 21421;這些名稱大多只出現於科學出版品上。

它也出現於變星總表上,被列為一顆變星。但它只使用拜耳名稱標示,沒有專屬的變星名稱。

畢宿五和鄰近的幾顆恆星也一併登錄在雙星目錄中。例如,華盛頓雙星目錄的WDS 04359+1631,和艾肯雙星目錄的ADS 3321。它也收錄在威廉·赫歇爾的雙星目錄 H IV 66,以及史都華雙星目錄Σ II 2,以及在伯納姆雙星總表列出的14等伴星β 550。

觀測歷史

在公元509年3月11日,在希臘雅典觀察到月球掩蔽畢宿五。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研究了此一事件的時間,並在1718年得出結論:畢宿五自那段時間之後,一定改變了位置,向北方移動了幾分的弧度。這以及觀察其它的恆星,天狼星和大角星的位置變化,導致自行的發現。據觀察,在過去的2000年,畢宿五的位置發生7′的變化,這相當於滿月直徑的四分之一 。由於歲差,5000年前的春分點鄰近畢宿五。

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和瑪利亞一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觀測。那天晚上,夜色清朗,繁星閃爍,一彎新月浮游太空。他們站在聖約瑟夫教堂的塔樓上,觀測"金牛座"的亮星"畢宿五",看它怎樣被逐漸移近的娥眉月所掩沒。當"畢宿五"和月亮相接而還有一些縫隙的時候,"畢宿五"很快就隱沒起來了。他們精確地測定了"畢宿五"隱沒的時間,計算出確鑿不移的數據,證明那一些縫隙都是月亮虧食的部分,"畢宿五"是被月亮本身的陰影所掩沒的,月球的體積並沒有縮小。就這樣,哥白尼把托勒密的地心說打開了一個缺口。

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1782年發現畢宿五有一顆黯淡的伴星,距離畢宿五117",視星等僅11等 。這顆伴星在1888年被伯納姆證明是一對親密的雙星,並且在距離畢宿五31"處發現一顆14等的伴星。後續對自行運動的測量顯示,赫歇爾的伴星與畢宿五有分岐,它們之間沒有物理上的關聯。然而,伯納姆發現的伴星其自行運動與畢宿五幾乎完全相同,這表明兩者形成了一個寬鬆的聯星系統。

1864年,威廉·哈金斯在英國圖爾斯山的私人天文台對畢宿五進行第一次的光譜研究。在光譜中,他分辨出包括鐵、鈉、鈣和鎂等9種元素的譜線。在1886年,哈佛大學天文台的愛德華·皮克林使用照相干版在畢宿五的光譜中捕捉到50條吸收線。這成為1890年出版的亨利·德雷珀星表的一部分。到1887年,攝影技術已經改進,可以從光譜中的多普勒位移量測恆星的徑向速度。通過這種方法,波茨坦天文台的赫爾曼·卡爾·沃格爾和他的助手朱利烏斯·舍納進行測量,估計出畢宿五的退行速度是48 km/s。

1921年,威爾遜山天文台使用連接在虎克望遠鏡的干涉儀,以測量其角直徑,但這次的測量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畢宿五有廣泛的觀測歷史,因此它被選入蓋亞任務33顆用來校準與衍生恆星參數的基準恆星名單中 。它以前也被用來校準哈勃太空望遠鏡上的儀器。

觀測

畢宿五是在夜空中最容易找到的恆星之一,很大原因是因為它的亮度。跟隨着獵戶座腰帶的三顆星,在與天狼星相反的方向上遇到的第一顆亮星,就是畢宿五。

畢宿五隻是在地球與畢星團的視線方向上,所以看似疏散星團畢星團的成員,並且是星團中最亮的恆星。但實際上,畢星團的距離大約在150光年,比畢宿五的65光年遠了許多。

畢宿五位於黃道帶內,在黃道面南方5.47度。因此,可以被月球遮蔽。當月球的升交點接近秋分點時,就會發生這種掩星事件。從2015年1月29日至2018年9月3日,總共發生了49次月掩畢宿五的天象 。每個事件都只有北半球或靠近赤道的地點可以看見,澳大利亞或南非地區因為位置太偏南方,與黃道太遠而不能看見畢宿五被月球遮蔽。在1978年9月22日的月掩畢宿五事件中,對畢宿五的直徑進行了相當準確的測量。

每年的6月1日畢宿五會合日。

物理特徵

畢宿五的光譜類型為K5+Ⅲ,顯示它是一顆巨星,在耗盡了核心的氫之後,從赫羅圖的主序星演變過來。恆星中心坍縮成為簡併態的氦,並且點燃了核心外殼的氫,使當前的畢宿五在紅巨星分支(RGB)上。

畢宿五的光球有效溫度是3,900 K,表面的重力是1.59 cgs;比地球的重力低25倍,比太陽低700倍,但是一顆典型巨星的特徵。它的金屬量比太陽低30%。

依巴谷衛星和其它來源,以及對畢宿五周圍環境的測量得出其與地球的距離為65.3光年(20.0秒差距)。星震學的測量已經確定它的質量比太陽大16%左右,然而由於半徑的擴大,它的亮度是太陽光度的439倍。畢宿五的角直徑已經被測量許多次,做為蓋亞基準校準的一部分,採用的值是20.58±0.03 mas 。畢宿五的直徑約為6280萬公里,是太陽直徑的45.1倍。

畢宿五是一顆不明顯的變星,在分類上是"LB"型慢不規則變星。變星總表顯示它的光度在視星等0.75至0.95等之間變化。現代的研究顯示振幅較小,有時幾乎毫無變化。依巴谷衛星的光度測量顯示振幅僅有0.02等,可能的周期約為18天 。密集的地基光度測量顯示變化高達0.03等,並且周期可能是91天。對較長時間的觀測分析發現,總振幅可能仍小於0.1等,並且這總變化被認為是不規則的。

光球顯示有大量的碳、氧和氮,這表明這顆巨星已經經歷了第一次的上翻階段--這是恆星演化為紅巨星的正常步驟,在此期間,來自恆星深處的物質通過對流被帶到表面 。由於自轉緩慢,畢宿五缺乏生成日冕所需要的發電機,因此不是硬X射線發射的來源。然而,由於表面附近的對流湍流,低層大氣中可能仍然能存在小尺度的磁場。測量得到的畢宿五磁場強度為0.22高斯 。儘管在恆星光譜中檢測到紫外線的發射,從該區域產生的軟X射線都可能因為色球而減弱。畢宿五正在以30 km s的速度,(1–1.6) × 10 M⊙ yr(大約每30,000年一個地球質量)的速率失去質量 。這種恆星風可能是由低層大氣中的微弱磁場產生。

在畢宿五的色球層之上,還有一個擴展的分子外層大氣(MOLsphere),那裡的溫度足夠低,可以形成氣體分子。這個區域大約在恆星半徑的2.5倍之處,溫度約為1,500 K。光譜顯示一氧化碳、水和氧化鈦的譜線 。在MOLsphere之外,恆星風繼續向外吹送,直到抵達終端震波邊界,與熱的、電離星際物質交界,形成一個以畢宿五為中心,半徑大約1,000天文單位的星風泡,而成為由畢宿五主導的一個本地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