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槲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槲鸫

学 名 :Turdus viscivorus林奈在其1758年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被首次描述,使用了目前的学名。

中文名 : 槲鸫反映了其以槲寄生为食的特点,而学名的种加词viscivorus的意思也是“食槲寄生者”。

分布地理 : 欧洲、非洲北部、北亚中部。

中国分布 : 西部的疏林和耕地,其中中国境内新疆西南部、西北部天山地区。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 3.1——无危(LC)。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鸫科 Turdidae

属: 鸫属 Turdus

种: 槲鸫 T. viscivorus

物种分类

2007年,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槲鸫与羽色相近的欧歌鸫(T. philomelos)和宝兴歌鸫(T. mupinensi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三种鸫从遍布世界的鸫中分化出形成的分支较早,因此槲鸫与欧洲其他的鸫比如乌鸫(T. merula)亲缘较远。[1]

形态特征

体长平均为27 cm,体型比欧歌鸫大,雄鸟和雌鸟外形相似,头部颜色斑驳,颏、喉至下腹白色,密布黑色点斑,翅上具两道白色翼斑。眼周淡黄白色;耳羽褐色具淡黄白色条纹。似欧歌鸫,但体型明显为大,通体色调显灰色,下体斑点排列无章。

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羽缘具明显的白色,次级飞羽有明显的浅色羽缘;尾羽末端的尖端较凸出,褐色,最外侧尾羽的外缘和端斑白色;胸和下体呈淡黄白色并密布醒目的黑褐色斑点,上胸斑点呈条状近似三角形,其馀为圆形;腹部密布圆形黑斑,尾下覆羽也具有黑斑。

虹膜黑褐色;喙角质褐色,下喙基部黄色;脚为粉褐色。

习性

槲鸫为候鸟,冬天会从北方到南方越冬,迁徙时会形成小型鸟群。杂食动物,以多种昆虫、蚯蚓、蜗牛、蛞蝓和浆果为食,尤喜食槲寄生的果实,故因此而得名。

冬季时槲鸫会占据果树,并且拒绝其他种类的鸫前来觅食。生性胆小谨慎,站立时体态正直。

树上筑巢,在以草叶、草根和泥土编织,内铺有干草的杯状巢中产卵,一窝4-5枚卵,卵白色,上有灰褐或红褐色斑点。

叫声为干涩颤音“zerrrrr”及凄郁的下降笛音,似乌鸫,不如欧歌鸫的鸣声婉转。

天气恶劣或在夜间,雄性会在树木、屋顶或高高的栖木上发出响亮婉转的鸣叫,一般是在多雨的早春。

繁殖方式

筑巢季节从3月中旬持续到7月底,在英国,筑巢季节从2月底开始稍早。亲鸟频繁往返衔取巢材,雌雄共同筑巢,营巢期持续约1周,前3天为筑巢高峰期。

巢呈碗状,外壁由小树枝、枯茎构成,中层主要是枯草、软塑料丝和泥,内垫以细草根、草叶、苔藓等。巢筑在树篱、灌木丛、树上、建筑物的窗台、河岸、悬崖的外墙或岩石中间。[2]

雌鸟在巢筑好后即产卵,每日产1枚蛋,共3-5枚蛋。蛋呈短钝椭圆形,蛋底色为淡绿色,杂以不规则的灰褐色斑点。产完蛋后雌鸟即开始孵卵,雄鸟主要负责警戒,仅在雌鸟离巢觅食时参与孵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由雄鸟喂雌鸟食物。雌鸟白天坐巢时间约占84.4%。孵卵期间恋巢性极强,人接近巢亦不飞,此时负责警戒的雄鸟会攻击入侵者。整个孵卵期持续12-15天。

雏鸟

雏鸟出壳当天雌鸟多在巢中保护雏鸟,亲鸟喂食次数较少,之后几天喂食次数增加。13-16日龄起雏鸟陆续离巢,此时尚不能独立觅食,还停留在巢附近树枝上等待亲鸟喂食。

此外,从3日龄起开始发现雏鸟身上有少量羽虱,由于雏鸟不会自行清除,日渐增多,遍及全身,且以翅下等隐蔽部位最为集中,对其生长可能有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