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榆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榆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兴建于1983年7月,座落于山西省榆社县。是山西省唯一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1500余平方米。[1]

历史沿革

当你置身于古生物化石厅内,才会真切地感受到那种震撼。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700—100万年前的史前地球。

那时,榆社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草木繁盛,雨水丰沛,森林茂密,河湖纵横,是地质史上典型的河湖相沉积盆地。剑齿虎、剑齿象、嵌齿象、三趾马、原河猪、转角羚、马鹿、大唇犀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悠然栖息、快乐生活。

突然,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长空,一阵山崩地裂的尖啸撕裂了大地,刹那间,无以计数的生命,被这突如其来的地震或泥石流吞噬,深埋于地底深处。

几百万年之后,大概从汉代开始,榆社百姓就开始挖掘“龙骨”做药——《本草经百种录》中说: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晋地产龙骨。”

这龙骨,并非龙的骨头,而是古代哺乳动物大象、犀牛、三趾马等骨骼的化石。因此,龙骨又有别名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等。

隐约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几百万年前的自然灾难。经过漫长的岁月浸润,那些被深埋于地下的远古生命,逐渐幻化为眼前一枚枚形状各异的化石。“榆社化石,是远古地球生物演化的实物遗存。你看!”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具连体大唇犀骨架化石说,“这是两头大唇犀,他们的身体已经融为一体。无法想象,当时发生了怎样的自然灾害,但这两头大唇犀没有来得及逃开,它们离得不远,一起被泥石裹挟住埋进了地下,甚至连身体都被挤压在了一起,永远无法分开……”

目所及处,那具有两个头的大唇犀骨架化石,不得不让人慨叹大自然的残酷,又感叹其再造的精妙。两头大唇犀的身体已经完全重叠,就像他们生来就是如此,生来就是连体。两个大唇犀的头高高地向上扬起,还保持着他们死亡前最后一瞬的姿态。

这具连体大唇犀化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重叠式大唇犀化石。

5000多件榆社化石流落国外

榆社盛产化石。1918年,榆社街头,来了一个穿戴得像美国大兵的外国男人。

他的名字叫安特生(J.G.Anders-son),瑞典地质学家。当时是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和地质调查所博物馆馆长。在榆社,他发现了大量被称为“龙骨”的哺乳动物化石。安特生喜出望外,在榆社一住就是8年之久。

榆社化石横空出世,在科学界产生了空前的轰动。从此,榆社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城,悄悄走向了世界。

1930年开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弗里克耗费了9年时间,在我国北方收购化石。他让瑞典人新常富雇了几个人,在包括榆社在内的山西中部一带活动,到处挖掘,带走了大量的榆社化石。

193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技工刘师固发现,市场上有大量丰富的化石,都是从榆社收购而来。第二年,法国神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中国最早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键也闻风而来。

1934年开始,法国传教士、昆虫专家桑志华和汤道平也来到榆社,开始大规模收集和发掘化石。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这些人本是来中国传经布道,但他们同时也有学者身份,对化石的收集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很快,他们把采集而来的成千上万的化石标本整理装箱,运往天津港,再托运去他们的国家。一些上了年纪的榆社老人还记得当年外国人挖掘化石的盛况,“十来头骡子驮着一麻袋、一麻袋的袁大头,化石走了,袁大头留下。人们不懂这是干啥,都贱卖了。”

但这件事终于引起了我国的注意,许多化石因此被拦了下来,就地进了天津自然博物馆。如今,天津自然博物馆(原黄河白河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内,70%的化石都来自榆社。

但让人痛心的是,还有5000多件精美的榆社化石流落国外。

仅在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就保存着2000多件珍贵的榆社化石。

显然,当中国人还只是把“龙骨”作为药材来用的时候,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的外国人已经把它们作为科研考古的重要材料。在他们近似掠夺的廉价购买中,榆社化石背井离乡,国宝流落他乡,但也正是由于那些科学家的研究、宣传,榆社化石成为当时轰动世界古生物考古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

榆社化石事关人类起源

许多地方都有化石,化石并不是榆社独有的,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为什么榆社化石的发现会轰动世界?

因为榆社化石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化石,榆社全境一半以上的土地蕴藏着距今700万年至1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榆社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530万年至250万年之间的榆社化石填补了世界生物进化链条上的空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说,古生物学家们在研究古生物演进的过程中,研究到这个时间段时,因为没有实物材料做参考,便出现了无法继续研究下去的断代。所以,“这一发现,注定榆社化石在研究古代环境演变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美国考古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德纳斯·埃特勒认为,榆社化石是“升起在茫茫古生物研究史上的一颗明珠。”

而王太明更是一语道破榆社化石的珍贵之处,“现在认为,距今530万年至250万年前,是古人类起源的重要时期。所以,研究榆社化石,也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大课题。”

此外,榆社化石独特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它是开启研究地球环境变化秘密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们认为,研究古生物,最终是为了探索古生物的生存和灭绝之谜,为了获取远古地球环境气候演变的信息,这对今天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地质灾害等事关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现在,榆社已成为世界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生物进化、地质演化的重要基地,当地一些高庄、海眼、麻则沟等名不见经传的地名,也因化石而被确定为世界地质年谱中特定“年龄段”的代名词。

让你近距离接触榆社化石

榆社有这么丰富的化石资源,能给其发展文化产业起到什么作用?

早在1982年5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脊椎动物部主任保管员戴福德参观榆社化石博物馆后,留下手稿,称“这些展品的质量和水平以及解说都说明了榆社人民对过去地质历史中生命的兴趣和了解。”戴福德说,他热忱地希望榆社在从事这项文化事业方面能不断努力。

时隔多年,榆社化石地层已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王太明说他几年前有过一个设想,“找几个标准地层剖面进行开发,然后搞一些夏令营之类的活动,组织学生们前来体验,给他们一人发一个小锤子,让他们当一回科学家、地质学家,并有专人介绍化石的形成及地质知识。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建筑布局

博物馆内有古生物化石厅、石刻造像厅、历史文物厅、地质遗迹厅、革命文物厅等七个展厅,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古生物化石厅。在这里,有世界上唯一的连体大唇犀骨架化石,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榆社原大羚化石,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榆社剑齿象化石……

馆藏文物

榆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有各类馆藏文物1050件,化石1000余件,包括一级品85件、二、三级品915件,其中榆社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虎等都是该县独有、闻名全球的珍品。与化石相媲美的,还有至今国内惟一的吴季子剑,以及享誉世界的石佛、石刻、青铜器、瓷器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