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浦水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杨树浦水厂 |
---|
图片来自ITW01 始建日期 1881年8月 供水日期 1883年8月1日 |
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原名英商杨树浦水厂,简称杨树浦水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830号,是上海市最早建立的自来水厂之一。该水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最早由立德洋行出资修建和维护,但由于未能得到租界工部局的支持而只能用船舶和水车供水。光绪七年(1883年)至光绪九年(1885年),该水厂交割给了给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并于光绪九年重建完成,设有供水线路,同时保留了船舶供水业务。1932年,实行普装水表计量收费。采取按水表分级收费方法,对低用户采取于成本收费。这措施明显起到了节约用水的作用。同年,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0万立方米,水厂占地扩大至25.7万平方米,成为远东第一大自来水厂。抗日战争时期,该水厂一度被日军接管,并交由日方经营的华中水电公司管理。抗日战争结束后,该水厂返还给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时,该水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并正式改为现名。该水厂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配备有进水车间、制水药剂加注间、化验室、各类滤池等设备。2013年,杨树浦水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伦敦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建造了自来水厂。水厂设址于杨树浦路830号,由英国设计师哈特设计。[1]
1881年8月开工,两年后竣工。
1883年6月29日,时任北洋通商务大臣的李鸿章拧开阀门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
20世纪30年代,该水厂不断扩建,占地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远东第一大水厂,现为杨树浦水厂。厂内各类建筑的总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朝向各异。 这些建筑现用作厂房和办公楼,保存完好。该厂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堡式厂房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该厂是全国供水行业建厂最早,生产能力最大的地面水厂之一。
结构
杨树浦水厂位于杨树浦路830号,南濒黄浦江,占地12.9万平方米,最大用地曾达2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为英国传统的城堡样式,其承重墙用清水砖墙,中间镶嵌有红砖腰线,周围墙身压顶雉堞缺口,压顶及窗框、腰线等全部用水泥粉刷,墙面转折交界处则处理成水泥隅石形状。该水厂以杨树浦路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为生产区,入大门内为一幢3层的办公大楼,其左右两旁有水库和出水车间,西侧为修理车间,南沿黄浦江有进水车间、制水药剂加注间和化验室,其余为各类滤池;北区东侧有水库、滤池,西侧有保健大楼,其余是仓库和堆场。
相关活动与保护
职工培训
1926年,水厂内为厂内职工开辟了一个小足球场,以迎合当时小橡皮球的流行风潮。1926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在水厂内创办了杨树浦学校,该学校为供水行业的职业学校,同时也是上海市最早的供水职业学校,该学校的毕业生大多留在了杨树浦水厂。1941年,杨树浦水厂易主,该学校随之停办。1955年公司职工业余学校总校成立,杨树浦水厂内设有分校。1965年起,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在杨树浦水厂内开办了半工半读给水专业技术训练班,以培养机电检修和水厂运行中级工人,首批招收了33名高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1987年,杨树浦水厂成为上海市高校学生实习点。
科学研究
1953年起,杨树浦水厂开始自行生产制造水表零件,并仿制水表和美式真空加氯机。1956年,杨树浦水厂研制成功比光式浊度仪。1968年,比光式浊度仪的相关技术和生产转至上海水表厂。1980至1981年,杨树浦水厂和上海第二光学仪器厂共同研制成功了可连续反映自来水和原水的浊度变化的ZDJ—1型水质浊度计,该浊度计于1982年获得了由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颁发的技术改进二等奖。
环境保护
光绪九年(1883年)水厂刚刚改建完成时,厂内开辟了绿地,这也让杨树浦水厂成为了上海最早进行厂区绿化的单位之一。1982年,上海市杨浦区政协会议组织了对杨树浦水厂的排污问题展开了视察,并在这次视察后作出专题报告,同时给出了相关整改意见。当年,杨浦区环保办公室在杨树浦水厂内设置了首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
保护工作
1916年,刚成立不久的上海万国商团海事队在杨树浦水厂架设了一挺机枪,用以保护厂区。1989年9月25日,杨树浦水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范围为主体建筑周围30米,控制建设地带为全部厂区用地范围。2013年3月5日,杨树浦水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